回族教育家马轶尘

家乡区县: 安徽省大观区

抗日战争前,安庆城区的登云坡下有一所遐迩闻名的安徽省立中心实验小学,重教育,出人才,今在海内外的一些安庆籍的知名人士中,有不少就是在这所学校读完高小的,如侨居美国费城的华人学者马绍珍、上海《文汇报》原总编马达、全国知名的薯类专家刘炳勋等。已故安庆回族教育家马轶尘(1902-1993)过去就是这座省会小学推广部主任,兼六年级任导师,长期为毕业班把关,为启蒙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所教的毕业生年年无不升入了安庆著名的省立第一初级中学,升学率之高,盖全省。

马轶尘祖居安庆,1902年10月24日出生于安庆南水关的一个小商家庭,祖父马宏兴和父亲马祚安在安庆四牌楼西街开帽子店,店名“马裕和”。后因生意兴隆,积累渐多,父子俩又在城内倒扒狮另开一京广杂货店,名“永新”,并聘请了一些职员,还购了一所住房,过上了小康生活。马轶尘是马祚安长子,马宏兴长孙,从小就受到长辈的钟爱,五六岁时被送进阿文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省立第一师范,受到校长兼良师的安徽教育界名流李光炯先生熏陶,成为品学兼优的高材生。

1922年,马轶尘从省立一师毕业后,先后进入小学和怀宁中学任教。1930年以后,应聘到安徽省立中心小学任教。“省立中心实小”于1927年由原女子模范小学改名建校的。首任校长丁澄芳,阜阳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继丁之后主校政的是何世珍女士,最后一任校长是安庆新女性张德征,她也是北京女师大毕业生。此校是当时省内设备最完善,师资质量最高,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规模从幼稚班到高小共十四个班的完小,师生员工达八百人。马轶尘在教学中既言教又身教,受到学生家长普遍称赞。“九·一八”事变后,国家的生死存亡已到最后关头,学校的抗日宣传活动日益高涨。马轶尘痛感日寇入侵,国事日非,民不觉醒。于是效仿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走教育救国之路。他身体力行陶先生学说,不仅在扫盲,启迪民智方面奉献心力,而且还每天带领高小学生上街演讲,揭露日寇侵略暴行,鼓动全民抗日,激起市民同仇敌忾。马轶尘每天结合语文教学,在课堂上大赞岳飞、文天祥、陆游、辛弃疾与《最后一课》中韩麦尔的爱国情,声泪俱下,课堂内一片呜咽声。马轶尘斯时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在思想上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46年后,时任上海《文汇报》社长马达,在给马轶尘的信中写道:“您是我的启蒙老师,四十多年过去,您抗日前给我的教导,仍时浮脑际……”

马轶尘对己对学生要求均严,三十多年教学生涯都是在一个“严”字中度过。无论是每天清晨早读,还是每天正式上课,他都是提前到,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严格守纪遵时的好习惯。讲学中,马轶尘语言洗炼、清晰、流畅,遣词恰到好处,整节课无半句废话。他善于诱导启发,极受学生欢迎。其板书或批改作业,一律楷书,从不潦草,字如刀镂,笔锋刚劲。在自习或早读中,一次次走到学生课桌旁,亲切教诲,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在“省立中心实小”供职期间,马轶尘还在校长的支持下,为推广部做了两件有利于教学的好事:一是推广艺友制。对象为城乡私塾先生,将他们组织学习后,引导其能以新法教学,讲授新的教材。二是推行小先生制。当时学生家长中文盲甚多。高小学生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马轶尘便带领他们深入社会,走访各个家庭,教文盲识字和算术。在扫盲和启迪民智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期内,马轶尘执教大西南一些中学。抗战胜利后,返故里出任安庆七邑联立中学教务主任,直接为大学输送了大批优秀青年,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承担了更大责任。1948年安庆省立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即安庆卫校前身)在百花亭处成立,并在原百花亭遗址建了一座木瓦结构的六角亭。时任该校负责人之一的马轶尘为“百花亭”撰联一幅:“一亭清景柳与水,三载春风苦亦甘。”此联反映了该校师生从1946年辗转迁徙于此,饱经磨难的心声。其间,马轶尘还为清真寺撰写两联,一是清真寺大门联:“西域传经参造化;东方设教衍清真。”另一清真寺无像宝殿联:“诚信无违,正心修德;坚贞不懈,谨言慎行。”此两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受到回族群众的高度称赞。马轶尘德高望重,自然而然成为桃李遍海内的教育界前辈,普遍受到人们敬重的教育家、少数民族优秀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马轶尘当选为安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市首届民盟委员,并被任命为安庆市教育工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安庆市人民ZF副市长,后相继被选为安徽省政协委员、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直至1993年辞世,享年92岁。

马轶尘生前著述甚丰,但大多流失,留下的有《从清末民初以来安庆市回民经营工商业概况》(原载《安庆文史资料》总第十六期)、《我们知道的安徽省立中心实验小学》》(原载《安庆文史资料》第十一期)。

不忘初心123(2015-06-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