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纵称王成都】谯纵,巴西南充国县(今南部县)人。东晋安西府参军,后据蜀称成都王。谯纵生活在东晋后期,那是一个各方势力混战的年代,谯纵从小目睹了军阀混战,当时是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救民于水火之中;他聪明好学有谋,为人小心,重义气,乐于助困扶危。深得朋友百姓敬爱。
谯纵怀着济世安民之志投军,武艺高强,足智多谋,他不断地建功升职,一直到安西府参军。“参军”主要负责参谋军务,在军内地位很高,权责很重。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叛军围攻江陵,形势危急,朝廷要益州(今四川)出兵解江陵之围。蜀军要离乡远征,将士们都满腹牢骚。有几位将领见军心可用,就商量发动兵变。当军队行至现蓬溪县时,将士们就不想再走了,他们公推谯纵为主,叛晋自立。谯纵无心叛晋,大家再三劝说,谯纵就跳入河中,将士们把他救出来,推入车中坐定。将士们举出东晋统治的种种危机和大厦将倾情况,劝说谯纵:“与其被朝廷东征西调,不如据蜀自立”。谯纵对东晋政治腐败,盗贼蜂起,民不聊生,面临崩溃的局面是清楚的,但他的封建正统思想一时难转。通过将士们再三劝说,他想如能割据蜀地,可让蜀中百姓减少战争灾祸,就答应了。但又不同意当首领,他说:“己,才疏德薄,请大家另举贤能”。大家都说:“你文韬武略,德才兼备,在军民中有威望,适合首领人选”。将士们表示只要谯纵做首领,一定服从号令。谯纵终于被将士们所感动,下决心举义旗反晋,于是回兵攻成都。益州(成都)百姓早被东晋王朝弄得困苦不堪。谯纵反晋,都争相拥护,谯纵义军顺利攻下成都,随后平定蜀地,谯纵在部下拥戴下,号称“成都王”。
谯纵称成都王后,在境内罢兵习武,让人民休养生息,受到百姓拥戴。东晋朝廷对谯纵割地称王非常仇恨,三次派大军征讨。义熙四年(408年),东晋大将刘敬宣率大军再次入蜀,在距成都500里的黄虎被谯纵部将击退。义熙九年(413年),东晋大将朱龄石再次率军入蜀征讨谯纵,这次晋军直攻成都。谯纵组织军民奋力抵抗,但晋军势大难敌,成都被朱龄石攻破,谯纵自缢而亡。
【吴道子与罗寂寺】三清乡罗寂村,有一座古庙叫罗寂寺,寺庙依山而建。寺前一片开阔地,古时庙宇重叠,气势宏伟,颇为壮观,后经历代战火,虽又累经培修,但不敌沧桑变化,于今寺庙只存一点残迹,不复旧貌了。然而,就在这座残破的寺庙里,相传1000多年前的唐朝,来过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住进寺庙,大笔一挥,绘出了千古绝唱的观音像,后人翻刻全国,流传至今。这个人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罗寂寺所画观音像,白描阴刻于碑上,碑高158厘米,宽70厘米,厚9厘米。观音像高154厘米,肩宽38厘米,披巾著花冠,半袒的胸部略现缨络,所著通肩天衣,衣袂飘动。观音双颊丰满,慈眸欲语。整个画像造型,富于运动感,逸美而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今存南部县文物管理所的石刻观音像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翻刻的,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三陈”逸事】南部县大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县就建址于大桥场东侧。唐末,任新井县令的陈翔就是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的祖父。陈氏祖籍河北(今河北省安平县),据《陈氏族谱》载:“陈氏自唐有德公其后入蜀,居阆州西水等处。唐末,陈翔为新井令,因家焉。”陈翔之子陈省华有三个儿子,即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北宋初年,三子相继中进土,尧叟、尧咨考中状元,大桥镇因此而闻名当世。古老的新井县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南部县,因“三陈”状元事,留下了不少佳话和古迹。
陈省华夫妇庭训严谨,教子有方,《南部县志》载:“宋陈省华对客,子尧叟、尧佐、尧咨列侍,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侍,常也。’”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后来三子成名而母获殊荣。《保宁府志》载:“陈冯氏,南部人,陈省华妻,多智术,有贤行。教子以礼法,以尧叟贵,封鄢国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陈”为官勤政爱民,连皇帝也写诗相赞。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赐尚书陈尧叟出判河阳》诗云:“文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曾撰文《卖油翁》言“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大桥镇东北有一个小山湾,茂林修竹,清幽绝俗。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是陈氏三兄弟幼年读书的地方,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内有三处小石孔,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苦读书而留下的遗迹。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句。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异悚诗云:“入户万君子,当岩数老龙。”诗赞陈氏兄弟,言之凿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