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间传说,唐代,有一驿站设在蒲城西南桑楼村附近,连同京都长安的大路由此经过,当时农差、商贾多在此停留,车马络绎不绝。仅靠此处便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兴市镇。
兴市镇原有古镇索定,四面城门,城门正上方皆有阴雕石匾,东门题为“关右铭区”;西门题为“金气独盛”;南门题为“万善同归”;北门题为“旺气隆葱”。四门内各有六个村堡组成。东门内自北向南有永合堡、紫舍城堡、渊家堡;西门内有隆兴堡;北门内有人和堡;南门内有张官堡。城外东南角有魁星楼,西南角有文昌阁,均为砖木两层,雕梁画栋,遥相守望。在兴镇西南角的曹家庄还有一处紫金城,有行宫两处——北宫和东宫。至今尚能觅见斑斑史痕。
关中关中,关在其中。豫陕门户潼关,是中原入关中的重要关口。陕甘入关中的金锁关口,出金锁关即进入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域,大漠、草原上的驼铃,一直摇曳地响进蒲城,然后向西南而入长安。山西河北的接壤处娘子关,是入山西境内的关口,从昔日的旧关入山西后,南渡黄河进入陕西韩城至蒲城是向北或南去的枢纽之地,蒲城兴市镇古称“旱码头”。
唐代柳宗元的《站驿游壁记》一文,详尽的描绘出唐代驿站和税课之关的分布。现摘录于后:“恰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壁,毕出于邦畿之内。奉贡输赋,修之职于王都者,入于近关……出于甸服而后报行成列,以就诸侯之饭,故站驿之制。”唐代以京都长安为中心,辐射值京畿四周的“近关”,四方驿站,以关布向。“自万年至于渭南,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自华而北,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自霸而南,至于蓝田,其驿六,其蔽曰商州,其关曰武关。自长安至周志,其驿十有一,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自武功西至好畤,其驿三,其蔽曰凤翔府,其关曰陇关。自渭而北至华原,其驿九,其蔽曰方州自咸阳而西至于奉天,其驿六,其蔽曰邠州。由四湾之内总而合之,以至于关,由关之内东而会之,以至于王都。”柳宗元在此段文字文献中,描绘出了四方驿站而出的州府和关口,其中的蒲津关,就是方位位于同州境内的栎阳,正地处与蒲城兴市镇西南的桑楼村附近。印证出上述民间传说的正确性,折证出兴市镇东、北二行宫和驿站是京来和北来入京都的重要关口。“津”字为码头、渡口之义,蒲津关和驿站,按柳宗元文章定位,应在蒲城兴市镇附近,兴市镇离古栎阳只有几十里路,是进京都万年的必经之路。另外,蒲城在北魏时以冠名蒲,蒲津可理解为蒲城的旱路码头,称蒲关。蒲津与潼关同为重要关口,兴市镇东门匾上的“关右铭区”寓意,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右可理解为地理位置重要之意思,蒲津关系唐代一个长安都城辐射于北东路的重要关口。
蒲城的地理位置成就它作为关口重要地位。北达陕北三边(安边、靖边、定边)直至草原大漠,唐代的蒲城关沟通东路和北路,是唐沟通西域的一道东方大路。古镇雄关,至今仍不失其达北抵东的枢纽地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