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位于东经115°22′19″~116°11′52″与北纬31°06′41″~31°48′51″之间,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主脉北坡。县境与鄂、豫两省相邻,东连六安、霍山,南接英山、罗田,西邻麻城、商城,北界固始、霍邱。全县面积经安徽省测绘局测定为3814平方公里。
金寨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由于地形的差异,金寨县南北的物候相差半月左右。
四季划分金寨县四季划分地点定为县城梅山镇和江店区,位于县境北部,海拔60~400米。春季以柳树皮微显青色,田间略显绿意,为始期指征,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上。常年平均日期为3月26日~5月20日,历时56天。夏季以刺槐盛花为始期指征,候平均气温在22℃以上,常年平均日期为5月21日~9月15日,历时118天。秋季以蝉声终绝,寒潮始临为始期指征,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常年平均日期为9月16日~11月20日,历时66天。冬季以始降枯霜为始期指征,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下,常年平均日期为11月21日~次年3月25日,历时125天。四季中春、秋短,冬、夏长。以全县言,冬季最长,125~130天;从海拔高度看,在春夏季,海拔每高100米物候期推迟3天。
金寨县位于贯穿东西部地区的两条铁路、两条高速交汇地带。县城紧邻合武高速公路道口,距沪陕高速道口15km、离商景高速道口35km,距宁西铁路、沪汉蓉铁路客运站均在10km左右,距合肥新桥机场不到100km,距合肥150km、南京300km、上海600km、武汉300km,金寨县正逐步成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下面是金寨县旅游大全
天堂寨位于大别山腹地安徽省金寨县的西南部,集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主园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一体。天堂寨古称“多云山”,景区内常年云雾缭绕、俊峰林立、群瀑飘逸。最高峰海拔1729.13米,为大别山主峰之一,古称“吴楚东南第一关”;景区内有大小瀑布108道,其中落差达50米以上的18道。“山中一夜雨,到处是飞瀑”,甚为壮观。峡谷内,山体雄浑,溪水幽深。森林覆被率96.5%,是一座天然大氧吧,被誉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梅山水库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淮河支流史河上游,坐落于有“红军故乡、将军摇篮”之誉的安徽省金寨县县城南端。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淮河流域重点工程,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坝高88.24米,全长443.5米,库区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全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的28.6%,总库容23.37亿立方米。景区内的梅山水库是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内水光潋滟,鳞浪层层,两岸青山叠翠,如诗如画。沿岸景点和名胜众多,天鹅岛、九王寨、梳妆台、青蛙石、水上兵马俑等景点形象逼真,妙趣天成,栩栩如生;万寿桥、古城畈、响山古寺、古战场、金刚台、双河大庙、周祖培墓等历史遗迹古色古香,遍布于景区周围。
金寨县红军广场景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坐落于有“将军县”之称的安徽省金寨县县城。景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包括六个部分即: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军烈士墓园、红军广场、洪学智将军纪念碑,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现已形成以烈士纪念塔为中心,融塔、馆、堂、碑、墓园、广场为一体、具有山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纪念园。
燕子河大峡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境内,由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题字。与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毗邻,峡谷奇峡绵延,以险崖、奇石、幽谷、秀水而著称。峡谷长度约2000米的步道游览空间,集中分布着鬼斧神工、险不可攀的天坑绝景;深不可知、天设地造的“仙人洞”,如雪似烟若雾是水、变幻无穷的神韵瀑布;天然奇石、石纹、石穴千姿百态,色彩斑谰,无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奇峡异滩,大大小小的潭、池、湖、岛,奇观胜景,令人惊叹不已,恍若步入人间仙境;飞瀑流泉,古树名木,犹如置身桃花源中;青山秀水,蓝天白云,春夏秋冬,各显风韵,是令人神往的绿色旅游佳境。
天水涧漂流位于安徽省大别山腹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天堂寨脚下、金三角上游,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天水涧漂流全程3.8公里,相对落差百余米,有大小龙潭十余个。
民间艺术齐放
戏剧
清末民初,京戏、倒七戏、皮影戏班社在城乡流动演出,上演传统剧目,大都是宣扬封建道德的内容。皮影戏班根据民间传说《黄花天子坐古城》编排成《五女征南》剧目上演。民国20年(1931),金家寨剧团及苏区各地宣传队自编自演革命内容的新戏,如《送郎当红军》、《红军打商城》等。
抗日战争期间,省属各话剧团体在立煌上演《放下你的鞭子》、《盲哑恨》、《马百计》、《八百壮士》等独幕剧;其他剧团上演的还有夏衍编的《一年间》、凌鹤松编的《黑地狱》、老舍编的《面子问题》、宋之的编的《黑字二十八》、陈白尘编的《群魔乱舞》、曹禺编的《雷雨》、田汉编的《吕优之死》、洪深改编契诃夫的《蠢货》等剧目;京剧团上演的有《梁红玉》、《情忠报国》等剧。
1950年,为配合清匪反霸,城乡业余剧团演出《地主请客》、《活捉汪宪》等。1951年,县组织抗美援朝宣传队在城镇、农村演出《戳破纸老虎》等戏剧,宣传抗美援朝。1958年,山歌剧《闹红灯》获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奖。“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戏剧节目多为配合政治运动的内容。“文化大革命”间的10年,传统剧目被禁,“样板戏”统治舞台,业余剧团统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革命大批判”小节目。1978年后,剧团恢复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县文化馆业余演出队参加省业余剧团调演,演出李皓创作的《夜宿翠屏岭》获创作奖,1984年,张传习创作的古装剧《铁碑怨》和甄远东创作的《点状元》,由县黄梅戏剧团和皖西庐剧团参加省首届戏剧节演出,分别获编剧二等奖和一等奖,1985年,《铁碑怨》、《点状元》两剧由省电视台黄山音像公司联合录相放映。
音乐
县境流传有民歌、山歌、小调等,既有抒发男女青年的美好爱情,也有揭露旧社会的不平,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心声。立夏节起义后,苏区宣传工作者采用旧民歌曲调填入新词,宣传革命思想。佛堂坳列宁小学校长罗银卿用民歌《八段锦》曲谱,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新歌,在根据地广泛流传。此歌已编入《革命历史民歌表演唱》和大型音乐舞蹈影片《东方红》。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学生军宣传队、动员委员会工作团、学生街头宣传队,在县境用歌曲宣传抗日救国。《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救国军歌》等歌声遍及城乡。民国27年(1938)“立社”组织大型合唱团举办音乐晚会、音乐讲座。民国28年合唱团举办《黄河大合唱》,民国31年举办《生产大合唱》。
1949年后,学校重视音乐课,有专用教材。“文化大革命”中,“语录歌”、“忠”字歌占据歌坛。1982年,省电台播放由县文化馆搜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金寨师范教师廖家骅整理的《大别山民歌联唱》49首。80年代以来,现代音像设备日渐增多,促进了新歌曲的普及,青年爱唱轻松、活泼、富有生活情趣的流行歌曲。
舞蹈
县境历来流行各式花灯舞蹈,无固定程式,舞姿因人而异。学校兴起后,教学《葡萄仙子》一类舞蹈。苏区宣传队员常用边歌边舞形式,加强宣传效果。民国33年,立煌举办体育运动会时,立煌女子中学表演《土风舞》。1949年,老解放区的腰鼓、秧歌、莲湘(花棍)传入县境,学校师生学习、表演。1956年,县举办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青山区演出挖掘整理的《莲花灯舞》和《十把扇子》传统节目,参加省地会演。省剧团还把金寨的“道花谜”节目带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欢迎。同年,职工、学生一度学跳“交际舞”。1968年,盛行“忠”字舞,男女老少都得学跳,文化主管部门还办培训班教练推广。1980年后,青年喜跳迪斯科,工会、共青团常组织小型舞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