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认为凡人一旦成了仙,就可以与天地齐寿,免除一切烦恼,永远快乐无忧。道教宣扬不同于凡人的神仙,其所居之处也不与世人相杂,或在天上,或在海中。但这两种被吹得无限美妙的仙境,始终都处在可想而不可及的虚无飘渺之中,要长期叫世人相信就有困难。为了在现实中立足,道教又宣称神仙也居人迹罕至的“洞天福地”,泡制了第三种可望又可及的地上仙境。“洞天”,言通天也。其含义有二:一是说名山的洞室可以通达上天;二是认为在那里修道苦炼的可以成仙通天。“福地”意指福祥之地,谓于此修道可得福度世。故名山在道士修行观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道教活动的核心阵地和基本依托。佛教也十分看重名山,但道教名山之区别于佛教名山,在于它被赋予了仙境的内容。由此也就决定了道教名山的人文景观必具有浓厚的仙道意境。
在“福地文化”的影响下,清远的历史名流与道教结缘者代不乏人。如南朝梁时,清远郡(原清远县)出了个姓名无考的自号“清远道士”的诗人,他逾岭北游,后寓居于苏州虎丘山,以养鹤吟诗自娱,并常与当朝名士顾越、沈炯、张种等人举办文会,流连觞咏,留下了历史上第一首清远籍人所作的名诗。据史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见之,欣喜若狂,将它刻于虎丘山岩上,并续作二旬日:“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晚唐名相李德裕也很钦慕清远道士的风标。亦次韵和日:“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共扣哀玉音,皆舒锦绣段。”据《广州人物志》载,五代连州诗人胡君防避世隐居,尝遇羽客,学吐纳长生之术。他写的古风效李长吉体。诗风清拔,人以为得诗家三昧。《广东通志》载,北宋英州(今英德)人郑总,一生迷于道术,尝撰写罗浮仙人《蓝乔传》。苏轼曾有诗相赠。明清远儒士朱学熙,曾赠数干金疏治飞来峡南禺、北禺诸名胜,常与贤士大夫于峡山苍林飞爆间研读经史,纵论天下大事,人称“中宿异人”。
清远福地声名远播,也引得外乡人士慕名访游。相传宋治平二年(1066),广西昭州恭城道士安昌期偕一童子来游飞来,对寺僧说:“闻峡山有和光洞,故来一游。”于是偕童子策仗而往,竟数日不见返归。寺赠恐有意外,便分头入山寻找,不见踪影。后在和光洞壁发现一首诗:“蕙帐将辞去,猿猱不忍啼。琴书自为乐,朋友孰相携。丹灶非无药,青云别有梯。峡山予暂隐,人莫以夷齐。”暑名为“前横州永淳县尉昌期。”寺僧才恍然大悟。原来安昌期是可像高明的道士。
根深自然叶茂,历史上清远市域的道教一直很活跃,延至明清时期,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小道宫遍布于市域乡镇,大的有影响力的道观亦不在少数。如英德有“可与南海(佛山)祖庙比隆”的金山祖庙;清远的飞霞洞、藏霞洞、太和洞则蜚声海外,极盛一时。
我的梧桐子网站:
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qingyuan_qingcheng.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abc.wm23.com/coo2014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216786994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886666887
我的QQ:44164259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