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网记者王斌报道,通渭县位于甘肃定西市东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连结甘肃兰州、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红豆草之乡”。
8月13日上午,由甘肃省文联、定西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节“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旅游文化艺术节在通渭县南园体育公园拉开序幕。这是全面展示定西特别是通渭民俗特色和自然风貌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此次节会以“翰墨飘香·书画通渭”为主题,旨在提升通渭书画的创作交流内涵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开幕式现场,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国家美协会员李焙戈 ,国家书协副主席聂成文等100多位全国知名书画家和当地百名中小学生现场创作了百米书画长卷。期间还开展了“翰墨飘香·书画通渭”全国书画名家交流笔会和名家书画展览。范扬对通渭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通渭历史文化厚重,处处渗透着书画艺术的良好氛围,走进通渭,感受通渭,就是以自己的行动支持通渭书画艺术事业的大发展。”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张永基说,“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去年举办以来,甘肃省上连续两年把通渭纳入全省总体活动计划,支持举办旅游文化艺术节,必将进一步提升通渭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张永基希望通渭县以这次节会为契机,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和包装宣传力度,促进文化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
通渭县县委书记令续鹏在致辞中说,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这里自古至今崇尚耕读、钟情书画,“翰墨飘香、书画通渭”已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令续鹏讲,近年来,通渭县紧盯省上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定西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围绕创建全省“书画基地”、“麦秆画、烙画基地”、“红色文化基地”,确立了“文旅名县”战略,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开发,相继建成了“榜罗镇会议”纪念馆、秦嘉·徐淑公园和温泉旅游接待中心,在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风貌较好的农村建立了20个书画采风摄影基地,形成了具有通渭特色的文化旅游亮点。举办本次旅游文化艺术节,旨在进一步展示通渭——“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独特文化韵味,让更多的人感受“红色通渭、书画通渭、耕读通渭、生态通渭、养生通渭”的多彩魅力,使通渭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他表示,全县将以此次旅游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充分展示“翰墨飘香、书画通渭”风采,推介通渭书画艺术,积极打造通渭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业大提升、大发展,通渭的文化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通渭的经济社会也必将步入转型跨越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据介绍,通渭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陇上的“通渭温泉”、独具特色的“书画产业”、光辉灿烂的“红色旅游”、历史悠久的“通渭小曲”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通渭崇尚耕读、人才辈出,东汉通渭籍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陆首位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杨子恒、甘肃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和尚永丰都是从通渭走出的农家子弟。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现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多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
本次节会将于18日结束,节会期间,还将重点举行红色圣地游、书画采风游、温泉度假游和文化旅游项目签约等活动,节会的成功举办将给“红色通渭、书画通渭、耕读通渭、生态通渭、养生通渭”五大县域特色赋予更深的内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