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嫩可口的南湖菱

家乡区县: 嘉兴市平湖市

南湖菱是由小青菱的种养演化而成的。  小青菱始种于何时?二十年前有研究者从唐人诗句找佐证,所谓“水国烟乡足芰荷”、“十亩菱花晚镜清”、“白点花稀青角多”,尝试以证唐代嘉兴“南湖产小青菱”的史实。其实,无论是陆龟蒙、韦庄还是白乐天,诗咏江南菱是可信的(南湖亦在江南),但诗无达诂,“青角”却未必就是“小青”。

我比较信从方志所记。查至元《嘉禾志》、明正德《嘉兴志补》、明弘治《嘉兴府志》、明崇祯《嘉兴县志》,“正德志”极陋,“至元”、“弘治”二志记物产都只是记名而已。记述详核的是“崇祯志”,其“菱”下载文云:

“菱,有水红菱体弯而长,六月食之。有青菱红菱皆四角,七八月间食之,鲜嫩可口。深秋菱老,民间取以熟食,香腻可以代饭充饥。本地青菱质小,湖州、塘栖者质大。时值不旱不潦,乃称‘菱熟’,亦乡民一大关系也。”

李君实是参与编修崇祯县志的,这节文字或正出自竹懒之手也未可知,而跟他在《紫桃轩杂缀》中所记“小青菱”却也是可以互为印证。并且藉以获知吾乡小青菱是以较之菰城、栖溪所产青菱“质小”而得名。崇祯《嘉兴县志》始修于天启三年(1623),崇祯十年(1637)续修成书付梓。据此,至少在万历年间,小青菱已成为一方名物。小青菱的种法,方志未记。但终万历朝的四十七年里,菱这种水生植物在水乡泽国的嘉兴,已经得到普遍的种养。崇祯《嘉兴县志》所谓:“时值不旱不潦,乃称‘菱熟’,亦乡民一大关系也。”在盛产稻米的吾乡,以“菱熟”来象征风调雨顺的年成,可以推想那时候城外方圆数十里,田庄村圩,有人处无人处,凡河湖荡陂,池沼曲港,都种菱。菱熟时节,村姑渔娃,桨划菱桶,篙点小舟,采菱卖菱,菱歌声四起。那时,菱在士大夫缙绅名士的生活中,也有日常的话题被记录下来。

万历四十年项鼎铉《呼桓日记》卷一,五月二十八日记:

“二十八日,晴暖。始食菱。李君实过余,其太公方病起,君实怀菱二枚荐太公。强之多取。曰:‘食新毋犯廉也’。”这没有多大意思,说多遍就当它是玩笑话,或者太公病初愈,体弱,而菱性最发冷气,太公其实不宜多食。但,底下的话却甚有意思,据我看,嘉兴人彼时种菱一定已经大有其法,而从李君实得之于听闻说出来的种菱法,却极为独别。

君实先生说,石佛寺僧人告诉他,有旱菱,种法如羊眼豆。春天,埋种菱于土中,菱长出茎叶后,四周插竹枝木条,任其攀援蔓延,至夏秋竹木架上挂鲜菱累累,品质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水生。

也就在同一天,在项鼎铉家翰宠居座上,名士沈白生讲起往年包瑞溪先生在世时,秀水县学教官某是瑞溪先生门生,云南人。一天,他也在包府见雪堂,大家一起围桌而坐吃菱。有人见教官剥菱吃菱过于笨拙,就问云南那地方有没有菱?那教官仓促之中竟回答说:“满山上都是菱。”引得众人大笑,笑教官所说荒诞不经,菱怎么长到山上去了?还满山!

沈白生重提旧事,大概是要表明对旱菱不可轻信的态度。同样博学多才的项鼎铉却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若今有旱菱,则教官言未可尽非。”

项鼎铉对“旱菱”的态度是审慎的,所说也有理据。天下事本不能以经验主义概全。清康熙年间,嘉兴人曹溶著《倦圃莳植记》,其“菱芡”项下记叙“予尝闻菱有旱种、结棚种之。海虞蒋以化《花编》亦云菱米产于旱山”云云,这样看来,至少在明末清初,还真有种养旱菱其事呐。

曹溶字洁躬,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大学者。他是朱彝尊的老师,居于范蠡湖畔,有园林倦圃。曹溶晚生李日华四十八年,他听闻到的“旱菱”是否也是李日华所说为石佛寺和尚种养?没有法子去查考。石佛寺在县东南三十里,地处梅花洲,三面环水。佛门向来有“旱莲”说(旱地上长出莲,花开,视如祥瑞,且多与观音有关),我推测石佛寺这位和尚,大概是受“旱莲”的启发试种“旱菱”的。成败的真相很难弄清,因为君实先生也是耳食之言。但不管怎么说,在明朝万历年间的石佛寺出了这么一个和尚,种菱,肯动脑子,他一定不是肥袖大袍、白混斋饭的“撞钟”者之流。

项鼎铉字孟璜,号扈虚。项笃寿长孙,项元汴侄孙。项笃寿筑万卷楼,与乃弟元汴的天籁阁齐名。孟璜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嘉禾项氏宗谱》称他:“天才亮特,诗文雄奇,时人无与抗手。”他小李日华九岁,两人知交,同居一城。项孟璜好结客,客来,豪饮,有歌舞。万历四十年他病疟寒,痊愈才两三个月,十一月一日、二日、三日,连着三天在翰宠居欢宴郡城诸绅、离任的太守、回乡探亲的按察副使和在任的郡丞、掌刑法的司理等,这干人都知道孟璜先生好待宾,送往迎来,大举庖厨。二日那天夜晚,街鼓三响,月亮已横斜过万卷楼,众人纷纷拱手散,孟璜先生却兴犹未尽,呼酒更饮,举大觥,引满。

项家簪缨世族,钟鸣鼎食。城中瓶山西侧有巨宅孝友堂、端本厅、襄毅公祠,城中还有项家漾,也为族人居;城南三四里,有田庄美舍、祖茔墓园,地近鸳鸯湖(今嘉兴学院左近)。田庄内有荡,称项家洋。孟璜先生日记所记“食菱”,我推测菱是他们家自产,五月二十八日那天一清早,田庄的婢仆划着菱桶去项家洋采菱,尖尖新新水漉漉的,然后由庄头(一个黑胖的中年汉子)提着两个元宝篮、亲自鼓棹送进城来。

庄头送到孝友堂上的菱是早熟初生的,应当就是两角弯而体长的水红菱。这种菱,“素手轻擘,红碎嫩玉,分尝便,雪藕也输甜脆。”在明未和清初,跟小青菱一样同为名物,屡屡得到诗人词客的咏唱。

菱的种养法,曹溶《倦圃莳植记》有记,谓“于重阳后收取老菱,以密篮盛浸河内,春间发芽,随水深浅,用竹削口箝住老菱插入水底。如欲加肥,亦用大竹开通其节,灌粪注之”。所记颇嫌过于简略,而“灌粪注之”恐怕要令老菱农喷饭!种养菱,是无需施肥的。但此处又要用到不能“概全”,还是姑存其“灌粪”一说吧。菱的种养法,一直到当代才有科学的总结。其首要是选种,如许家村种南湖菱,以九月中旬至十月上旬旺生期发育最好的菱作种菱,并且精选果大壳薄、圆整无角、无病之菱,老熟后采收。其次,留种老菱养菱箱中(在湖边于水中用竹帘围一长方形,即成所谓的“菱箱”),经过一个多月的水浸,洗去腐烂外皮,再加精选,用竹篓贮盛,沉于菱箱深水处越冬。菱发芽在清明前后,芽长五公分左右时从菱箱取出,播种于菱秧塘(内塘),至端午前后菱根茎长至一米多,菱农划船去外荡分株移栽。移栽时,水浅处用菱叉将秧根插入湖底淤泥;水深处则在秧根缚砖块沉入水底,助其生根。

另有直播法,比较分株移栽属粗放,不为南湖菱所取。

菱的移栽,在水面插菱扦竹,四周拦以绳,面积大小不一,称菱荡、菱塘或菱田、菱畦。菱的种养,防病治虫(蚜虫、金花虫、水螟,金花虫俗名“红灯”),防大水骤风,半在天时半在人工。而南湖菱尤需清荡除野菱,翻菱盘除野草(七月中旬,菱枝叶长成盘状,俗称“菱盘”、“菱蓬”,八月初始花,花白色细小,花萼脱落结果亦自八月起),摘去瘪菱及形状不规整者,每七天翻一次菱盘,不惮其工细。

南湖水域,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诸水注入渟滀,流水汩汩,洲渚浅浅,烟柳空疏,故湖虽不甚大,但平阔,而湖底为沙质壤土,水清澈似镜。

如此好水,宜于菱芡鲜藕鱼虾之养无疑。但,水佳菱美,如不选种(包括清荡),则不出三年,南湖菱亦必然角刺而触嘴矣。

Charles(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