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隶属于东营市。利津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利津始建于金代明昌三年,因邑内有“永利”、“东津”两地而得名,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县城紧邻黄河,自古人杰地灵,物产丰饶,农桑发达,文化繁荣;明清时期,这里是海河陆路的交汇中枢和著名商埠,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地方名吃繁多,其中独具特色的水煎包应运而生,经过不断地成熟和发展,从此享誉四方,百年不绝。
“来利津吃不到水煎包,就等于枉来利津一遭”。这是外埠人对利津特色名吃“水煎包”的最高褒奖,就是常吃的人说起水煎包,也是乐此不疲。水煎包具有水煮和油煎的双重特性,又是面、肉、菜、佐料、搭配的最佳食品。因而,备受人们青睐。
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扬名于民国时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包”。民国出期,在滨、蒲、利、海、阳、沾诸县,提起地方名吃,“利津煎包,蒲台面条,滨县名吃锅子饼”的说法流传不断。
水煎包,望文生义好像是用水来煎包子,那是不是真的用水来煎呢?利津水煎包的做法其实不太繁琐。先发面再剁馅,馅主要有荤素两种,荤包用馅以肥瘦猪肉或精瘦肉、大白菜、韭菜为主料,素包以粉条、鸡蛋、香菜为馅料,各自搭配一定的佐料调味。与往常我们见到的包子馅不同,这里的水煎包馅肉与才菜是分开的,接下来是包包子,先将发面一番揉搓后,分别捽成均匀相等的畟子用手轻轻按扁分别放入肉馅和菜,并用拨馅板适当下按合拢包好,捏成圆柱状的包子然后都口朝上整齐摆放在四方木盘内。
水煎包的制作过程兼得水煮蒸煎之妙,成为三个环节水乳相容的过程。包好的水煎包被置于猛火炉上已经擦油的平口锅内,包口朝下依次排列锅内,每锅六七十个左右,灌入面糊水淹至水煎包顶端,盖上锅盖大火细攻,就开始了“水煮”的过程。时间不长水渐干时,用长柄铲子将包子逐个翻转过来。翻个后,锅底开始有炸响,便盖上锅盖用文火细烧热“蒸”。直至汤汁收尽揭起锅盖,再以细嘴油壶绕水煎包根底注入豆油,细火烧“煎”,看准火候,适时出锅。此环节是确保水煎包质量的关键。只有通过娴熟的技艺把握火候,才能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起锅,搁置于圆盘之内,看着都让人垂涎欲滴。全程制作约十五分钟。“利津水煎包制作过程是有讲究的,平口锅下一定要烧柴火,讲究点的是烧木板或者荆条,而起锅前注入水煎包根底的也要用豆油、麻油,据说这样可以确保水煎包的原汁原味。”
民以食为天,利津水煎包味道之美可谓是闻香下马、知味停舟。大凡各路商贾官吏文人墨客,莫不坐车乘船来此一品水煎包之美味。相传,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来利津拜见名噪四方、具有神机妙算特异功能的鸿胪寺序班李见田(人称“李神仙”,《聊斋志异》“戏术”一文的主人公)时,李大师就用当地名吃水煎包热情款待。品尝过后,蒲公盛赞不止,叹曰“利津水煎包可与周村烧饼齐名耳”。既然其味美于古人亦赞叹不已,那笔者就做回美食家仔细的品尝一番。“翠花,上水煎包!”用筷子夹起一个,咬下水煎包的上端,口中感觉面是为发面,泡松柔软,亦具弹性。继续往下吃,馅中就有了一些汤汁,顿时肉汁四溢、油而不腻、口感饱满;到最后伴着香飘四溢的馅香“嘎吱嘎吱”大嚼焦黄焦黄的油底,浓厚的味道开始绕舌回环,让人颊齿留香、百吃不厌、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