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TT

家乡区县: 陕西省佳县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因陕北道情是陕北独有的一个剧种,曲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其声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在榆林的清涧、子洲、绥德和延安的子长、延川、延长、安塞、宝塔等县区,群众不仅喜爱陕北道情,多数人还能哼唱几句,尤以子长、延川、清涧为最。

      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最早组班演出的是王儒伦的老爷爷,称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绪年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清涧县出现了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们经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戏传播到子洲、子长、志丹、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兴盛局面。演出形式从坐唱发展为舞台演出,成为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

      道情戏经过的说唱、地摊坐唱、化妆表演、舞台演出这样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可看出,道情不仅源于道教,而且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与道教有着密切地联系,是一种与道教无法割裂的戏曲艺术形式。

      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回小戏。常演的剧目有一百余出,主要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十万金》、《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两世姻缘》、《合凤裙》、《毛鸿跳墙》,《二女子游花园》等。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重唱工,无武打戏。包头(旦脚)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一定规范。

道情十字调《灵英降香》:

三月三日天门开,灵英小姐降香来,

祷告天间众神灵,保佑我丈夫早回门。

一炷香奴敬上,上天的玉皇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二炷香奴敬上,关公二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三炷香奴敬上,三圣母娘娘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四炷香奴敬上,四大天王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五炷香奴敬上,五帝五方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六炷香奴敬上,南斗七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七炷香奴敬上,北斗七星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八炷香奴敬上,八大金刚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九炷香奴敬上,九天玄女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炷香奴敬上,十殿阎君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殿阎君,九天玄女,八大金刚,

北斗七星,南斗六郎,五帝五方;

四大天王,三圣母娘娘,关公二郎,

上天玉皇,你保佑奴丈夫哎,哎咳哟嗨,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来。

恺呐(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