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是瓜果植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瓜,指的是蔓生植物所结的球形或椭圆形子实,有蔬瓜、果瓜之分。木曰果,草曰瓜。有核曰果,无核曰瓜。在木曰果,在地曰瓜。瓜,象形,本字蓏,luǒ,落也,“瓜”相对于“果”落于地下也。后来音变为guā,表示大,瓜比果大也。夸赞别人常说“顶呱呱”。
黄瓜,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茎、枝伸长,有棱沟,被白色的糙硬毛。卷须细,不分歧,具白色柔毛。叶柄稍粗糙,有糙硬毛。叶片宽卵状心形,两面甚粗糙,被糙硬毛。雌雄同株,花萼裂片钻形,花冠黄色。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表面粗糙,有具刺尖的瘤状突起。
黄瓜能生吃,水分充足,又适逢夏季上市,常用来当作解渴的饮料。在乡间,有路人摘黄瓜不算偷的习俗,但不允许小孩子从小学会偷。有一首儿歌这样唱:小瘪嘴,偷黄瓜,大娘逮到之赏嘴巴,大娘大娘恩嫑(败)打,额偷黄瓜给恩小伢耍。(赏嘴巴:抽打耳光) 黄瓜一般生吃,凉拌也可,乡人却切成丝烀着吃。这有两个原因:其一,黄瓜肯结(容易结果实),上市的时候多着吓死的,不烀着吃没法子;其二,老种的黄瓜跟现在的不一样,个大、没剌,比现在的黄瓜肉厚,烀着吃不会烂成糊状。
黄瓜上市时间较短,一般与豇豆套种,等黄瓜枯萎下市,豇豆子正好上市。两个都是藤科植物,套种省得再扦插竹杆。
留种的黄瓜长到老死的程度,变成名符其实的黄颜色瓜。将种子扣出来,连同瓜瓤一起用青瓜和匀,巴在墙壁上,第二年再培育幼苗。黄瓜娘也不浪费,刮皮后切成块,用糖拌着吃,清爽可口。
黄瓜,黄颜色之瓜吗?非也。黄瓜从幼条到成熟,一直都是青绿色,没有一丝黄色。留种的黄瓜养到藤蔓老死的程度,的确变成黄色,但是,这样的黄瓜不常见,而且,大多留种的瓜果都变成黄颜色。所以,黄瓜之“黄”明显不是因为黄瓜是黄颜色的。 或曰,黄瓜开放黄颜色的花朵而结成瓜,所以称为黄瓜。这种看法明显也是错误的,因为,南瓜、丝瓜、冬瓜之类瓜果也是开黄花的。
实际上,“黄瓜”原来称为“胡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种越瓜胡瓜法:四月中种之。胡瓜宜竖柴木,令引蔓缘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胡瓜》“张騫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按:杜宝《拾遗録》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为什么要避讳呢?唐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又曰,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
胡,hú,本义指牛脖子下的垂肉,上古音读若夺、豆。黄,huáng,《说文》地之色也。“黄”同音假借为很多其它的字,比如:黄通中、央,鸡蛋黄就是鸡蛋中间的部分,古音读若当、跺、蹲;黄通坏、败,“事情坏了”方言称为“事情黄了”;黄通熟,稻子黄了、小麦黄了;黄通小,小儿古代称为黄口;黄通王,大也。概而言之,“黄”同音假借为“胡”,“胡瓜”因避讳改称为“黄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