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街之万民洞

家乡区县: 南通市海安县

万民洞
海安石板街东大街南如意巷内有个万民洞,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住有上万人,且巷口如洞。其实不然,它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说起万民洞,不能不从百子楼说起。就在如意巷的万民洞之南,曾有一座百子楼,古称“张仙祠”。清朝乾隆年间里人徐德源、徐进阶倡修,张世岑建群房数间。随着香火渐盛,逐渐扩充,有大殿、东西厢、

万民洞
大楼,计有十余间。因为来此烧香的善男信女多为新婚女子或久婚不孕者,扩建后遂改名“百子楼”。敌伪侵占时拆毁部分,解放后仅存了间大殿,做了燃料煤球商店,1995年旧城改造时寿终正寝。 百子楼之得名,大约源于附近的百子桥。
百子桥跨串场河出口,始建于何年不详,明代天启年间李祜修,清嘉庆二年(1797年)徐德源修,咸丰八年(1858年)里人再修。全木结构,东西走向,桥身高于地面5—7米。大宗货物主要靠水运,串场河与通扬河(上官运盐河)相通,为江淮水系交汇之处,是水运干线。为便于汛期河水上涨时大船也能通过,因而桥造得很高。古代财力、人力有限,高桥不可能有较长的引桥,因而桥高坡度亦大。桥面左右有蹬脚木块,方便行走。凡里人婚嫁,花轿多绕道其上以为吉,意即生子、高升也。1943年,日伪建土城时毁之。
百子涵即万民涵,现称万民洞。清代乾隆二十三 年(1768年),富安钱青黎变卖家产,独资所建。当时命名为百子桥涵洞,因涵洞作用巨大,关系里下河百万民众之安危,所以称万民涵。清代诗人章承荣有一词云:“疏涵洞,泽及万民周,东去十里通海窟,西来一线引淮流,百子古楼头。”此词道出了万民洞的由来。
嘉庆十五年,乡民开坝引水,重修万民洞。解放初期,万民洞一带还有一大片荒地、农田。现今,已成稠密的民居,“万民洞”已成为这一带的巷弄名称。清清的河流,仅残存一段河道,并快要被水草、垃圾填塞而堙淤。如今,百子涵洞在双曲拱桥处尚可辨别残迹,百子楼、百子桥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高楼大厦和宽阔的街道。漫步旧地故址,我看见一条历史的河流,潺潺地流向远方,流向无限光明的未来。

 

我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haian.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maowenqing1217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wq1217 

胡闹是一种依赖。(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