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工作时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小康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有多种渠道,但靠传统的方式,很难有大幅度的超常规增长。近年来,武威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建立“设施农牧业 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5元,比全省平均高1628.3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54.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其中经营性收入增长全国为39.9%、全省30.2%,武威是45.2%。期间,全市设施农牧业由14万亩增加到40万亩,特色林果业由13.3万亩增加到51.1万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中来自设施农牧业的约2800元左右。当前农民建立主体生产模式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已新定植特色林果30万亩,落实建设日光温室、暖棚面积11.5万亩。
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发展设施农业是北方农业的一场革命,利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主体生产模式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扩展了生产周期。北方地区传统的种植方式使大部分地区在当年11月至次年4月,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而传统的养殖方式则因天寒地冻和以户外放养、秸杆等粗饲料为主,仅是维持牲畜生长而已,出栏率低。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业,有效改变了这种现实,农业生产活动和土地产出时空增加了一倍。部分经济林在冬春季节也发挥着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用。
——主体生产模式是集约化、高效生产方式,节水、节地,强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武威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面积分别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1.1%和16%,多数林果尚未进入收益期,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40%来自主体生产模式。民勤县率先实施主体生产模式,建成养殖暖棚4.86万亩,其中肉羊饲养量由2007年“禁止户外放养”前的76万只达到190万只。暖棚亩均产值达到23000元,亩均纯收入10500元。从节水看,葡萄、红枣、枸杞亩均用水量分别为300方、275方、315方,分别是小麦524方的57%、52%、60%。从增收看,葡萄、红枣、枸杞亩均纯收人分别为3454元、4398元、4500元,分别是小麦的11.8倍、15倍、15.3倍,单方水效益分别是11.5元、16.2元、14.3元,远远高于小麦的0.56元。主体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缺水”的难题,促进落实禁止开荒打井措施,加快了生态经济兼用林建设,有力推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两大约束性目标”提前8年实现,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主体生产模式利于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设施农牧业以超时令、反季节生产为主,利用人工设施,使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近年元旦、春节期间,恰是武威农民出售温室蔬菜和暖棚肉类最多的时节。目前,武威日光温室产品外销量达到70%以上。北方地区冬春季多风沙,沙尘暴、强降温、晚霜冻时有发生,给传统大田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和损失。设施农业不仅有效抵御这些灾害,而且由于人为可控性强,也利于防治病虫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高效优质生产。特别是要破解“十年九旱、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建立主体生产模式。遇有大的自然灾害,只要以较少的投入集中保证人畜饮水和温室种植,就会保证社会稳定和农民群众的基本收入。
——主体生产模式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1亩设施农业常年四季需要一个劳动力经营,武威全市现有4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主体模式生产。特别是大龄劳动力相对外出打工搞建筑等更乐于就近从事搞设施养殖,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主体生产模式促进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使多数劳动力从事工厂化生产或园艺作业,成为实质上的现代农业工人。由于生产活动范围缩小,也使居住相对集中于交通沿线和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
——主体生产模式利于保障食物安全。发展主体生产模式,实现从增粮到增收的转变,从粮食安全到区域性食物安全的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品和肉蛋奶的需求要超过对谷物的消耗,主体生产模式顺应了这种趋势。即使发生了粮食恐慌,日光温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种植谷物应急。同时,主体生产模式的高收入,保证了农民对大田种粮的高投入,促进粮食单产提高。去年,武威在调减了近40万亩粮食面积后,总产仍增加了1%。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越是到基层越要具体化、办实事。对于实践证明正确,广大群众拥护的发展思路和生产模式,必须坚定不移、全力推进。去年12月,武威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议做出了《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决议》,按照发展节水高效富民产业的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提升政策、科技、装备、体制和服务水平,全力推动农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大田种植和传统养殖为主向设施种养为主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把武威建成全省重要的设施农业基地、特色林果基地,国家级设施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和“中国葡萄酒城”。到2016年,设施农牧业达到70万亩,以葡萄、皇冠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达到150万亩,主体生产模式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54%提高到80%。实现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倍的目标。
建立主体生产模式,是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于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强力协调推进。
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谋增收。日光温室、暖棚和林果基地建设不计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产生税收。林果业挂果至少要3年,进入盛果期要5年。难于在领导干部任期内见成效、出政绩,“前人栽树后人摘果”。农民没有直接参与评价科级以上干部政绩和推荐任免的机会。如果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的政绩观,缺乏为农民群众谋取真正利益和奠定长远致富基础的情怀,就会患得患失、急功近利,在发展思路、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上打折扣。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种植、养殖和栽植协同发展,提高应对市场能力。日光温室、暖棚养殖可以当年建设、当年收益,让农民见到实效,调动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林果业从栽植到进入盛果期时间较长,但后期投入少、产出期长、效益高。三项协同发展,使农业应对市场能力增强,农民收入稳定。农民一户有一个日光温室、一个暖棚和人均一亩经济林,以集中生产区域搞专业发展,人的食物需求,决定了市场菜价、肉价和果品价格不可能全面同时下跌,农民的年收入就会较为稳定增长。
三要解决投入问题。建设主体生产模式最大的困难是农民缺少资金。从2010年开始,武威市抢抓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机遇,创新方法,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每棚5000元政府补助资金作为担保资金,放大10倍,抵押贷款,到2012年,为全市1/3的农户发放贷款53.99亿元。同时争取了财政主体功能区专项资金,用于建设生态经济兼用林,较好地解决了建棚和苗木资金。随着政策的调整,今年转向紧抓省双联惠农贷款的有利时机,力争年内贷到20亿元。当前正在探索用日光温室做抵押,争取多渠道融资。
四要加强品种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园艺和养殖的科技含量。对现有棚舍逐步升级改造,普及卷帘机、滴灌,使用耐低温、抗逆性强的设施专用设备。实施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二氧化碳施肥、无土栽培技术、小型机械、生物技术和微电脑自控及管理的使用,引进改良畜种,种植饲用甜高粱、林下苜蓿等优质牧草,使种养业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五要着力推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围绕主体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收购、贮藏、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龙头做大做强。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壮大营销队伍,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开拓销售市场,提升产品市场价格。
六要对乡镇实施激励机制。明确乡镇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农业主体生产模式,让农民收入过万元。把建立主体生产模式与干部任免奖惩挂钩,深入开展模范乡镇标兵村创建,对建立主体生产模式成绩突出的乡镇主要领导要优先提拔重用,对排名后位的乡镇干部予以调整。去年把建立主体生产模式作为干部“联户”的主要任务,确定对“联户”在一年内帮建一个棚。市委提拔了10名发展主体生产模式成绩优异的乡镇党委书记和农牧、林业局长兼任市直部门副县级领导职务。
目前,武威“设施农牧业 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科学发展和市场变化,主体模式将向着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由现行的作坊式、分散式生产向规模化、高科技、机械化、自动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发展,成为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组成部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主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