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被誉为“蜀中第二草堂”的三台杜甫草堂是梓州公园的核心景区。景区占地4000余平方米,区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令人既发诗圣之感慨,又享自然之恬静。景区充分利用地形造景,注重动静对比,规则式和自由式园林相结合,绿地、水景、古建筑相互映衬,使有限空间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景观效果更加突出,再现了诗圣当年“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之意境。
梓州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梓州—今三台时的居所。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秋七月到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三月,因避剑南兵马使(剑南道执掌军事的长官)徐知道在成都起后判乱而流寓梓州(治地在今三台县城),历时一年另八个月,居住于东街(今三台中学内),后人称三台东街工部草堂,只是草堂建筑现荡然无存了。为了纪念诗圣,明代潼川州知州张辉南曾在牛头山顶主持修建了工部草堂,这是一座纪念性的工部草堂。
大门上方为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专门为梓州草堂题写的“杜甫草堂”横额,两边的楹联为:“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该对联乃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所撰,著名书法家于立群所写。此对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作者顾复初,又名顾栋高,清康熙年间进士,授内阁中书,以奏对越次罢职,流寓成都而卒。因与杜甫流寓四川颇有相似之处,故作此联以表独特感概。上联用杜诗吊宋玉之句“萧条异代不同时”作为典故,感叹自己与杜甫虽不同时,但皆处国事衰微,奸佞当权,有识之士或漂泊游离,或隐遁自全,不得伸展其志以济世救国,恰如龙虎之盘曲蜷缩。下联由彼及此,言同为流寓,杜甫有“月白风清”之草堂与天地共存,万世景仰,而自己的命运呢?联语工稳含蓄,意在言外,仔细咀嚼,余味无穷。郭沫若先生对此联有“句丽词清,格高调永”的崇高评价。采用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用隶书补写的一幅,也甚适宜。当然由于联句表达的感情十分复杂,故历来对其解释亦不尽同,见人见智,自当在理。
诗史堂
为木结构抬梁单檐歇山顶殿堂,屋顶为卷棚式,盖纯一色筒瓦,正脊两端置鳌鱼装饰,中心塑二龙戏珠火焰宝顶,面积400余平方米,是三台杜甫草堂整个园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筑,而且啊,这个古建筑从安居镇整体搬迁而来。里面陈列了铜质杜甫坐像,各期咏叹诗圣的书画名作,还有宋、元以来历代多种版本的杜甫诗集、杜甫研究专刊和研究成果以及有关杜甫游踪的珍贵图片资料。
拾级而上,步入诗史堂。殿堂正中上方是斗大的金碧辉煌的“诗圣”二字,下面悬挂的少陵造象被鲜花簇拥着,使人肃然起敬。顶棚正中是由花板相嵌的三层藻井。环顾四壁,还能欣赏到众多书画精品:楷书清润朴茂,丰腴跳宕;行书气势奇劲,豪放俊逸;草书笔意纵横,游云惊龙;书画丹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各种流派争奇斗丽,清雅感人。殿堂两侧玻柜里,陈列着杜诗各种版本及历代研究杜诗的论文、专著。杜甫诗作博大精深,辞警意丰,律切声情,沉郁顿挫,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变衰这一历程的真实面貌,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人们尊杜甫为“诗圣”,最终确立了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地位,
俯身于陈列有关杜甫书籍,看着这些著作,仿佛诗圣在梓州流寓生活历历在目,让我们情思追溯到公元762年。当时诗人杜甫已定居成都浣花溪畔(今成都杜甫草堂处)。是年7月,剑南节度使严武奉召返回长安,杜甫依依难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竟送出了三百多里远,在离绵州三十里的奉济驿,朋友二人才分手告别。谁知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勾结吐番在成都起兵叛乱,诗人无法返回,只好独自一人随逃难人群先到梓州官舍暂住,后来诗人的兄弟杜占设法将其妻子儿女接到梓州,才在城东现三台中学处自建草堂长居,人称东街工部草堂,后来人们在旁建有草堂寺,这和成都杜甫草堂旁有草堂寺极为相似。
野池
园子的立意就是从杜甫《上牛头寺》中“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而来的。园内山石错落,花木茂密,相映生色。
野池中矗立的杜甫汉白玉全身雕像——便服儒巾,面容清癯,眼神冷峻,神采飘逸,再现了他流寓梓州的困苦生活和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操。
关于杜甫死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 “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还是死于牛肉白酒或者葬身于水。如《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通常我们认为杜甫客死舟中,所以,我们在野池之上塑一清瘦杜甫立像,也是为纪念他。
杜甫生平馆
馆内塑杜甫头像,以图片和文字形象生动地介绍杜甫生平、诗作和流寓蜀郡、客居梓州的艰辛历程,以及后人缅怀诗人和纪念诗人的佳作。
1、生平简介
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东二里瑶湾;
公元718-731,求学,习字,始作诗文;
公元731-745,求学,游历吴、越、齐、赵;
公元746-755,求仕未果,困居长安;
公元756-759,逢安史之乱。任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
公元759-762,辞官西行入蜀,客居成都浣花溪畔;
公元762-764,避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乱,流寓梓州;
公元765-768,举家东下,客居夔州;
公元768-770,出三峡,飘泊湘鄂,客死舟中。
2、生命摇篮(公元712-731)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出身在河南巩县东二里瑶湾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传统家庭。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大将、著名学者。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近体诗奠基人之一,诗才为武则天欣赏,授著作郎、迁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先后任兖州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令、朝仪大夫等职。
杜甫七岁学作诗,九岁写大字,十五岁时已扬名乡里,享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之美名。杜甫青少年时代即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3、坎坷仕途(公元731-759)
唐玄宗开元十九(731)至唐天宝四年(745),杜甫以读书、游历为主,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先后漫游吴、越、齐、赵等地。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唐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分手后再未相见。此期诗作流存20余首,尤以《望岳》为代表作。
天宝五年(746)至天宝十四年(755),杜甫困居长安,穷困潦倒,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天宝六年(747)应试制举不中。天宝十年(751)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但应宰相文试而无果。“安史之乱”前一月,即天宝十四年(755)十月,终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之职。期间流传下来之诗作约百首,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名篇,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警世佳句传世。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时处“安史之乱”最盛期。长安陷落后,杜甫北上灵武投效肃宗,半路被俘而陷贼军于长安半年,后冒死逃奔肃宗行在凤翔,被肃宗授于左拾遗之职。后因直谏房琯案忤旨,几近丢命。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乾元元年(758)五月,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期流传下来的诗作二百余首,多为杜诗之传世名作,如《悲陈陶》、《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4、流寓益梓(公元759-765)
唐乾元二年(759),杜甫因对政治失望,于秋后辞官西行,度关陇,经秦州,寓同谷,越剑门,年底到达益州(成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而居。
宝应元年(762)秋至广德二年(764)春,杜甫避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乱,流寓梓州(三台)一年又八月,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作于此。在梓期间流传下来之诗作近二百首,多为游历梓州美丽山水之作,如《渔阳》、《春日梓州登楼二首》、《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涪城县香积寺官阁》、《上牛头寺》、《望牛头寺》、《登牛头山亭子》等。七六四年六月,成都尹严武推荐,杜甫被任命为节度使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5、梦回故里(公元765-770)
唐永泰元年(765)五月,成都尹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凭依,五十三岁的杜甫辞官,举家离开成都东下返家。六月至忠县,秋寒因病滞留云安。大历元年(766)春迁徙夔州(奉节)居二年,作诗430余首。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江陵,转公安,年底达岳阳,后漂泊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最后时光多在船上度过。大历五年(770)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之船上,终年58周岁。期间诗作有《登岳阳楼》、《暮归》、《江汉》、《晓发公安》、《南征》、《江南逢李龟年》、《清明二首》等。逝前在船上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句,仍饱含忧国忧民之情怀。
梓州景区简介
梓州杜甫草堂于县城西牛头山,占地面积约10000m2 ,后人为纪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寓居梓州(三台)一年八月,缅怀诗圣“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爱国主义精神,于1984年至1990年先后在原明代工部草堂遗址上而建。为进一步弘扬杜甫文化,在不改变原建筑结构的前提下,于2007年对公园景观进行改造,以展示盛唐文化为灵魂,以体现草堂仿古建筑群为核心,贯穿石柱盘龙、艺术墙、健身长道、摩崖石刻、诗圣广场、梓州阁、大型浮雕“双凤朝阳映牛头”、聚贤楼及众多亭阁水榭等景点,形成集旅游、休闲、艺术欣赏、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杜甫与梓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