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拜神,主要是到庙宇去拜。但是说来也怪,潮汕人到庙宇供香,一般不称拜神,而是称“拜老爷”。
“潮人‘拜老爷’和拜神是有区别的,只有到阴历年末酬神时才叫‘拜神’、‘谢神’。究其渊源,还必须从古籍的说法谈起。所谓老爷,原指旧时的官吏。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卷五就解释说:“前明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清代四品官以上称大人,五品以下称老爷。旧时,豪绅亦称为老爷,仆称主亦为老爷。”
潮汕的庙宇,俗称老爷宫,所供的“老爷”,其实都是一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有益于人民的官吏、名人。这里说的老爷,实际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但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喧染、利用,给祭拜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雨仙庙是祭祀雨神的寺庙。相传宋代有一位神童孙道者,为民降雨除灾,被尊为雨神。揭东、潮安、潮阳、饶平等县均有雨仙庙。尤其是揭阳市揭东县玉洛镇的“风雨圣者庙”,因为与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有关而更加著名。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号唏发子,谥乐耕公。他不仅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是揭阳市乃至粤东地区20余万谢姓居民的始祖。谢翱原是福建省长溪人,他的先祖谢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父亲谢钥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流传于世。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谢翱随父亲移居临安的时候只有17岁,已能诗善文,颇具声誉。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的六月,元世祖下诏攻宋。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于南剑州(州治在现在的福建省南平市),号召四方起兵护宋。谢翱激于爱国义愤,倾其家资,奔赴国难,率领乡勇投奔文天祥,并被任命为“谘事参军”,当时谢翱27岁。景炎二年(1277年),谢翱随文天祥护送宋帝昺,乘船南下,进漳州,再到梅县,攻占潮阳。那时,随军而来的谢翱的妻子已怀身孕,不久便在潮阳后江船中产下一子,取名怀壶,字醉仙。后来在揭阳、海丰等地的战斗中,文天祥落入敌手,谢翱机智脱走,并潜回潮阳,找到妻儿,隐居白土村,并暗中组织乡勇待机组织抗元。王小姐介绍说:
“谢翱为了使潮汕一带乡民不忘宋国,激发抗元情绪,就选择了农历二月十六日——宋太祖的诞辰日,举行“长春节”活动。为了使元兵不起疑心,便随口称是纪念‘风雨圣者’。现在,揭东县玉滘镇大滘村“风雨圣者庙”,就是当年谢翱倡导的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寄托和体现。”
20世纪90年代,为了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揭阳市谢翱研究工作小组决定,建“谢翱纪念堂”。1995年11月7日,在揭阳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揭阳市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大会期间举行了奠基仪式,来自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乡亲600多人出席。
潮汕人所奉祀的老爷,是有不同等级、职守的。通常每村都有一位“地头老爷”,相当于一村之长,管理村里阴间事务(村中死了人,必须去地头老爷处报告,叫“报庙”。多请“三山国王”担任。)下一级是“伯公”或“土地爷”,作为村中一社、一片之神。再下一级为“司命公”俗称“灶神”,为一家之神。地头爷的上一级则是“城隍”,相当于一县之长,管理全县阴间事务。城乡间还有不少其他老爷,如关公、岳王、介子推、三千岁、太子爷等,这有如村中闲逸了的缙绅,奉祀以祀平安。这是人们根据现实生活而设想出来的一套阴间体制。
拜神,虽属迷信活动,但它是一种地方文化,反映人们的心理状态,神可作为人的楷模,对于人的不良思想,是有一定约束力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