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特色—擂茶粥

家乡区县: 广东省英德市

    擂茶粥是广东英德农村地区的传统食品,“长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养神”,是对英德风味擂茶粥最恰当的描述。擂茶粥是英德农村基础最深,受众最广的特色饮食,其中又以大洞、五角、九龙、沙坝、水边、西牛、石灰铺、连江口、黎溪、石牯塘等小北江沿岸或相关支流为集中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清新鱼坝、新洲等地,覆盖人口近30万,近100个村(居)委,至今仍保留着吃“擂茶粥”的传统习惯。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对它情有独钟,几乎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粥(擂茶粥)”的境地;坊间普遍流传“喝上两碗擂茶,胜吃两贴补药”的说法。

    当地农村,或联络感情,或招待宾朋,或婚嫁喜庆,擂茶粥是必不可少的礼待,俗称“半餐”。
据说,远在新疆、西藏、黑龙江、海南等地,都有人吃擂茶粥,原因是现在不少英德人外出工作,他们不论去到哪里,都千里迢迢把家乡的饮食习惯带去,从而也带去了擂茶盆、擂茶棍、茶叶。有意思的是,大洞镇一些茶农保存了十多年的旧茶叶,一斤竟卖到了近百元,擂茶粥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精明的商家还把“擂茶粥”引进宾馆酒楼,使更多的外地游客能品尝到英德的这一传统特色美食。

    

    从自然条件看,客家居住区域多属崇山峻岭,瘴疠流行。史书载:“若夫瘴疠……一三月谓之青草瘴,五六月谓之黄芽瘴,九十月谓之新禾瘴,立冬以后,寒气渐肃,岚雾始衰,瘴疠无矣。”由此可见,这些地方一年中就有半年瘴疠。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自然就会想方设法采取种种防范和治疗措施。《吕氏春秋》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药食同源,药补和食补的关系。而用姜,盐和药草制作的擂茶粥恰恰有御瘴去疠的药理功效。

     据考,擂茶粥有许多功用,具有清热解暑、提神生津、生津止渴、帮助消化、改善体质、延年益寿等功效而成了当地人们的食谱之一,经久不衰。农村中有一大部分老年人,一天不吃擂茶粥就不舒服,无精打采。这一地区的人,尽管进了城,但一直保留着吃“擂茶粥”的习惯。

   擂茶粥的制作方法:先放茶叶(或新鲜茶青)于擂盆内,槌成粉末,放入配料如生油、香炒花生仁、芝麻等,一起擂成糊状,再把刚煮熟的米粥(以不糊为度)倒入盆内,放入生盐,搅匀即可食用。

 

  

czh1919(2015-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