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东一带(庆阳),饸饹面(床子面)在红白喜事时用来招待来客,非常受欢迎。早传饸饹面有很就历史。饸饹面,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延.一天,康熙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过去是"土法加工",经过改进,可以用小巧精致的纯手工机械压面机,山西造的那种,一台一百来块钱吧,西北地区很多地方可以买到。饸烙面要做好,分两步走。一是和面,二是调汤。先说"和面"。和面的时候一定要白面和荞面混和着,这样的饸烙面才算正宗。当然,也可以用纯白面做。荞面一定要去超市里买庆阳环县的,那里的荞面是中国最好的荞面,也算是帮老区人民的忙了,拜托。荞面和白面的比例一般是一比三,荞一白三。也可以一比一,对半。荞面太多,面容易下成节状,需要小心。简要说说和面的方法:先将荞面用开水掺成碎面团,再加入白面,换用加了碱和盐的凉水掺和,最后拌匀,揉成软硬适中的面饼待用。
再说"调汤":汤有荤汤和清汤两种。荤汤就是加了肉臊子的,清汤不加。只说说清汤的做法:将白萝卜、红萝卜、豆腐、土豆、番瓜、黄花菜、少许木耳切丁备用,其中白萝卜丁、红萝卜丁用开水提前炒熟。炒制过程中加入大量辣椒面、八角粉、少许花椒粉、盐。加水成汤。口味偏重一点好。出锅前,如果嫌汤不红,可将用大油泼制好的"辣椒油"再调配到汤里一些。将鸡蛋打制好,在开水里浇制成"蛋块",然后捞到做好的汤里。又红又香的一锅"饸烙汤"就调制得了。需要注意的是,汤不能放凉,一直放在锅里保持一定的温度。将下好的饸烙面装在碗里,然后用做好的热饸烙汤焯热,再浇制好。吃时配一点小菜,比如咸韭菜、辣萝卜干等。
其实,在某些地方不叫饸饹面,叫床子面。用床子压出来的,圆的,一股一条的细长面。压面是件很费力的事情,有时候,面烫得硬了,就很难压下去,需要两三个人合力。手柄这边用力大了,床子的另一头就会翘起来,也需要一个人压住稳住。即使不炒菜,调上盐醋辣椒也同样好吃。它吃起来油香、光滑、爽口、过喉利索。可是母亲很少做。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全村只有大嫂家有一个床子,全村人都用,很难借到;二是饸饹面做起来麻烦,费工费时,当时生产队活路很忙,没那个时间。
网络能力秀赵来欢迎您的光临:
个人网络能力秀:http://www.wm23.cn/zhaolai
个人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63888412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