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叠嶂的河南鲁山县伏牛山中,隐藏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军事指挥工程,有人说它是为林彪刻意打造的地下指挥所,有人说它和“五七一”工程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
这座秘密地下指挥所,距207国道不远。指挥洞前的暗道并不引人注目:高2.4米,宽1.2米,像一个稍微高一级的地道。暗道尽头,是一垂直通道,高度在30米以上。早先这里装有电梯,部队撤离时,电梯被拆除了。现在游人只能沿着四周六级方形环梯步行而上。 上到梯顶,一座巨大的地下指挥所出现在面前:指挥洞高6米,宽5米,长305米,可供卡车毫无阻碍地往来奔驰。东侧洞口那四道特殊材料制成,可以防化学、防辐射、防原子弹的“三防门”,高5米,宽5米,厚0.3米,每面重达5吨! 穿过最后一道铁门,便是指挥洞中的核心部位。有两套一模一样的,由客厅、办公休息室、卫生间组成的“一号首长室”,据说“一号首长”就是林彪。之所以建造一模一样的两套,为了迎合林彪生性多疑的心理。此外,还有“首长室”三间,据说这是分别为叶群、林立果、吴法宪准备的,其中叶群一间颇为特殊由于叶群喜爱草绿色,这里所有办公室,原先都是红松吊顶、红松地板,唯独叶群的办公室被装饰成草绿色。
主洞、侧洞纵横交错,曲折环回,旁支别出,布局复杂,让人如入迷宫。每个房间都挂有标牌:航空兵指挥室、高炮二炮室、技术情报室、通信值班室、机要译电室......
林彪秘洞工程开工于1968年,1971年8月竣工,共动用了两个师的兵力,耗资4亿元。1968年正值“文革”高潮,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抓革命,‘不’生产”,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地建造这样一座规模浩大的地下指挥所?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加剧,中苏关系恶化,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毛泽东提出了“深挖洞 ,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搞了一批备战的“三线工程”,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吴法宪借机想为林彪扩充势力打下基础。恰逢谢富治的夫人刘湘屏曾在鲁山县当过县委书记,经常念叨这里地势如何险要。林彪得知后,派出吴法宪协同自己的儿子、时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的林立果,乘坐直升飞机,连续数月超低空飞行勘察,最终认定这里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其一,它地处伏牛山腹地,自古就是军事要地;其二,群山怀抱,隐蔽性极好;其三,山体为整体花岗岩构造,硬度在七级以上,适宜开凿大型山洞......此外,在老百姓的“口头文学”中还有另一个说法:地名吉利此地归属四棵树乡(当时叫四棵树人民公社)管辖,林彪和他的儿子林立果,其姓氏加起来,不就是“四棵树(木)”吗!
只可惜,如此风水并没有给林氏父子带来好运。1971年3月,吴法宪、林立果在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陪同下,进入秘洞视察;同年8月,工程竣工;9月13日,林氏父子叛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后来,中美关系解冻,世界格局变化,这座耗资数亿元的地下工程最终没能派上用场。
1985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了百万大裁军,留守地下指挥所的部队撤离,将“秘洞”移交给地方管理。
2002年,鲁山县石人山风景名胜管理处成立了“秘洞管理局”,从乡政府接管了秘洞的经营和管理,投资百万元,重新修缮了大门,新建了吊桥,并增设了一个休闲广场,开发成一种旅游资源。
王安石曾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秘洞位于群山之中,峭壁之内,的确是值得一探的瑰怪之观。
附上小店地址:http://www.wutongzi.com/pro/cp/11890.html秘洞到底有何秘密,快来探索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