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地处东海之滨,先人们以农樵渔盐为生,茅房石屋而居,传统的风俗与河姆渡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留有新石器时代某些风俗的遗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原始的习俗逐步改变、演进。北宋以来,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大量向南方移民。南宋在杭州建都以后,中原礼俗进一步融入本地。这就使北仑的风俗绝大部分与全省各地相一致。至明清两代,北仑地域扩大(陆岸外移)、人口增多,诸多风俗基本定型,形成传统。所以说,北仑的传统风俗是我国古代人民物质文化、生产活动的产物,是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一部分。
北仑人民历来以勤劳勇敢、俭朴淳厚著称,诸多习俗反映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祈求丰收和平安,向往祥和与欢乐地朴素愿望和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传统的习俗中就会有良俗和陋习之分。例如“燂火龙”,其作用是杀伤越冬病虫害;端午节在古代史驱邪禳灾的节日,后又普遍引申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今新碶街道下三山有个娘娘宫,祀奉海神天后,福建人称为“妈祖”,原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神话故事等等,都可以归为良俗。
但由于历代的封建统治,也形成诸多不科学的,甚至是丑恶、反动的风俗。如封建的宗法制度,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典妻之类的陋婚以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形成了民间信仰与宗教的交错,封建伦理与传统道德的混淆,这些都应予以批判、革除、弃绝。
为了使传统风俗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为了反映北仑的历史和文化,北仑区地方志办公室有关同志经过较长时间的采访、调研、积累,并参阅相关的史料、志书、辑录了《北仑习俗》。其时限大致锁定在清代至民国期间,当今的老年人对这部分内容也许会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其内容除明显带有与社会相悖,可能会对今人产生误导的糟粕予以批判剔除外,一般都如实地作了记载,以反映这一时期的真实历史。所以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移风易俗的精神,有批判地发扬和继承优秀的地域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