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米酒

家乡区县: 绍兴市柯桥区

    你有尝过绍兴最正宗的米酒吗?每年到了冬天,很多绍兴人都会在自己家用糯米做米酒。做出来的米酒不仅香甜,而且不容易醉。很多人喜欢喝米酒却不会做,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米酒的做法。先准备糯米1000g左右,把糯米洗净后浸泡三个小时,在这期间准备酒曲,安琪甜酒曲挺不错的。然后把浸泡完的糯米加少量水煮熟,再将其打散,放在另外的容器中冷却。准备小碗,用凉开水将酒曲溶化开了,也可以不溶化,直接拌。将化开的酒曲拌入冷却了的糯米饭中,米饭一定要充分冷却。找适当大小的容器,装入拌好酒曲的糯米饭,压实了。中间留个小孔,便于看出酒的情况。盖上盖子,放好。一天过去,打开盖子,扑鼻的酒香,看看,那小孔中已经有满满的甜酒溢出,成了!

    接着我们来谈谈绍兴米酒的历史,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在几千年休养生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了它,总是有那么一些仁人志士把自己和自己的事业融入其中,固守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创建和弘扬着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民族品牌。在这些仁人志士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传承人王阿牛大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王阿牛出生于绍兴酿酒业发达的东浦镇,其祖上都以酒作坊酿酒为生,可谓酿酒世家。王阿牛17岁那年,像其父辈一样也进了当地一家酒坊学做酒。古时酒坊做酒师傅非常保守,酿酒技术只传亲人不传外人,王阿牛一心想学做酒技术,奈何人家不肯传授。一年后,求知若渴的王阿牛经过深思熟虑离开了这家酒坊,来到了另一家由其堂兄掌耙的沈裕华酒坊。堂兄名叫王阿仙,虽然年轻但已是东浦当地较有名气的开耙技工。在沈裕华酒坊,王阿牛拜堂兄为师,学习酿酒技术,在堂兄的悉心指导下,经过11年的勤奋努力,王阿牛的酿酒技能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当地有名的“酒头脑”。

1952年,东浦的云集酒坊由人民政府接管,时任厂长的陈德昌为了发展酿酒生产,竭力邀请王阿牛来到了云集酒厂任生产技术管理员。在云集酒厂,王阿牛结识了技高艺精的酿酒老技工章福贵师傅。章福贵非常信任王阿牛,经常跟他一起交流绍兴酒的酿造技艺。经过四年的合作和交流,王阿牛的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1956年,年轻有为的王阿牛被任命为云集酒厂副厂长,主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在这期间王阿牛开始将温度计用于开耙发酵的温度控制,并科学地界定了保证绍兴酒品质的发酵温度区间,同时他还认为,要酿好绍兴酒严格各工序岗位操作规程十分重要,为此从1959年开始王阿牛就着手写书,结合自己多年的酿酒实践,经过苦心研究,整理出版了《绍兴酒操作规程》一书,此书当时被绍兴6家国营酿酒厂作为培训教材和操作规程使用。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黄酒酿造教材,为黄酒技艺的传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

1959年王阿牛担任绍兴东风酒厂书记,不久即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为了尽可能地稳定生产,保质保量酿好绍兴酒,王阿牛起早落夜,克服重重阻挠,一方面日夜待在车间里研究酿酒的发酵规律,指导技工酿好每一缸酒;另一方面还抽空去外地参加酿酒技术培训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酿酒科学技术知识。 1978年改革开放后,酒厂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了稳定和发展生产,王阿牛一方面努力做老技工的继续留用工作,一方面着手培养年轻的技术工人队伍。经过整整五年的苦心培养,一支年轻的酿酒技工队伍终于脱颖而出。如今王阿牛的不少徒弟如潘兴祥、陈宝良等已成为全国黄酒行业中的高级酿酒师、全国的评酒委员,甚至还有中国酿酒大师。

 2002年,78岁高龄的王阿牛大师真正退休了,此后他天天坐在案头,整理60年来的工作笔记和酿酒技术资料,撰写出了《绍兴黄酒酿造技术》文献,但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文献不能正式出版。2010年,86岁高龄的王阿牛大师将文献捐赠给了他工作过的塔牌绍兴酒厂,再次为绍兴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wm23FJ4DXYTF(2014-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