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民俗1

家乡区县: 江苏省港闸区

南通的民俗风情,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少独特的地方。这是因为南通成陆较迟,南通的先民多为“流人”和外来的移民,在长期的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各自的风俗习惯相互融合的结果。
现存最早记载南通风俗的史籍,是南宋的《舆地纪胜》。其“通州”部分,有“风俗形胜”一节,记载南通“民居以鱼盐自给,不为盗贼”,“讼庭多虚,囹圄空隙,殆有古之淳风”。
明《嘉靖通州志》始有“冠、婚、丧、祭”和“四时土俗”等记述。明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城市风俗明显变化。据《万历通州志》和《州乘资》两书的“风俗”篇记载,通州一向民风纯朴,很少游民,没有妓院;人们衣着朴素,不赌博,少诉讼;妇女不参加宴会。但到嘉靖、万历年间,民风渐趋奢华,青年爱到外地购买华美衣料,妇女服装款式多变,衣着开始打破等级界限。宴会盛行,茶馆、酒店渐多;纨绔子弟纵酒、赌博、聚众游荡。婚俗也发生变化,计较彩礼、嫁妆,甚至有女方父母出面提出离婚要求的。妓女、流氓渐多,庙宇也增加不少。
清朝建立后,民俗方面最大的变化是男子被强制改变发型,服饰流行旗装。清末,上海的风俗开始辐射到南通,带来了风俗的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旧式服饰被淘汰,赌博、吸毒、嫖娼和帮会活动均渐消失。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被取缔。传统节日则被赋予新内容,并形成一些新的风俗。
南通传统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通滨江临海,是鱼米之乡,在农业社会里,许多风俗习惯表现了对农业、渔业生产的重视。如农历除夕,农家要用芝麻秸“封田”,正月初一要“种田”,正月十五要“煨百虫”,秋粮上场后,煮第一顿新米饭,要由家庭主妇端上一碗敬狗,为的是缅怀天狗偷谷种有功。在摘棉之后,有接玉兔的风俗,象征田里的棉花似玉兔一样雪白,祈盼有个丰收的年成。渔民钉新船要选择黄道吉日“闭龙口”,由匠人将一枚“子孙钱”嵌入船头向后的中缝内,并说“合子”讨口彩,还要挂红布,赏红纸包,盼着“顺风顺水”大吉大利。开春以后,渔民出海,要摆酒设供,杀鸡挂红等。
在食物消费方面,南通人的主食是米、面及其制品,荤菜主要是猪、牛、羊肉及水产类。南通人喜食牛肉,十字街南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南通水产资源丰富,老百姓中历来传唱着《十二月鱼鲜》,随着时令的变化,各种鱼鲜轮番上市,成为餐桌上的美味隹肴。南通的文蛤,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南通人的饮食习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饮食文化的融汇。

弓飘阁澜(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