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毛香粑,我很爱吃,却一直不知道怎么介绍。毛香两个字是否该这么写,我也无从考证。只是居然在百度知道里找到了这个词条,编者应该是一位同乡吧,他这么写,我也就这么写了。
毛香,是山里常见的一种野蒿。初春时节发出嫩芽,毛茸茸、墨绿色的叶片,闻起来有一股绵浓的香味。而将这嫩毛香捣碎做成的粑,就是毛香粑了。
做法大概和包子差不多,捣碎的嫩毛香和上籼米粉,以及少量的糯米粉,加水适量,放在一起用手揉和,到软硬适中。便可以像做包子那样,包上预先调制好的馅,再放进蒸笼里蒸上20分钟左右。掀开锅盖,一股毛香特有的香味便冲鼻而来,墨绿色的毛香粑看上去水灵灵的看过百度知道才知道,原来毛香粑也是有来历的。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生人的灵魂都可以跨界游玩。而每年三月三,阴间街市上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舞龙舞狮,高跷花船随处可见,此等繁华非人间可比。人的灵魂经不住诱惑,纷纷前去游玩,流连忘返,甚至因此留在了阴间。因此,每逢鬼节前夕,人们变去庙里烧香磕头,求神灵菩萨保佑。观音因此托梦给一位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米粉做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毛香粑在大别山人心中的地位了。不过,近几年一直在外求学,父母也一直在外为我和姐姐的学业打拼,所以好长时间都没有吃过心爱的毛香粑了,仅存的还是童年中在地里拔毛香叶的场景,母亲带着我和姐姐一起,让我和姐姐比赛,看谁拔得多,于是我们便开始抢地盘,忙的不亦乐乎。最后,经过洗毛香,碾毛香,碾米,炒馅,包成馒头状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后,我们便急不可耐的等着毛香粑被蒸熟。等了大约半小时,一锅诱人的毛香粑出炉啦。记得那时候我一次能吃好几个,简直爱不释口呀。
如今吃到毛香粑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它承载着我很多关于童年的记忆,我就是希望通过能力秀这个平台,把它推广出去,让越来越多的大别山人把这份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外地人尝到不一样的特色美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