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之公仔戏

家乡区县: 海口市美兰区

海南公仔戏,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之一。公仔戏在海南流传四、五百年而不衰,它溶文学、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和社会等价值。为了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及各区文化部门相配合,深入农村,深入社区调查摸底,查访老艺人,向他们了解民间艺术遗产情况,并作了详细的记录。07年共完成了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海口琼剧、海南八音、海南公仔戏、龙塘民间雕刻艺术、冼夫人军坡节、府城换花节、傅道村椰雕)的文本撰写及音像资料录制工作。这七个项目全部被省、市列为保护项目,其中海南琼剧、海南八音、公仔戏、椰雕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重点保护名录。
公仔戏,是传统戏剧类,同属木偶戏,它们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于一体,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民间艺术瑰宝。1930年,人文学者陈铭枢《海南岛志》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出现手托木头班之演出。”公仔戏一般从海南元代出现手托木头戏算起,在海南岛有四五百年了。手托木头戏的表演形式被琼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成唱腔,溶入唱腔,溶入琼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演绎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使它成为有海南特色的艺术品种,海南民间另命其名为“公仔戏”,以示其与大陆各地的“木偶戏”有别。

史书从唐起记载海南有八音性质的器乐活动。海南的八音乐曲十分丰富。它有两大来源:一是自外传入的古曲,二是本地艺人的创作。
海南的八音乐曲,按演奏形式习惯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等四类。
1、大吹打。亦称打大排或打大操。以双唢呐吹奏,配合大件打击乐(大花鼓、工字锣、大钹、单盅),演奏气势磅礴的乐曲,如《大开门》、《小开门》、《万岁喜》、《南风云》、《叩皇天》等,用于喧染热烈而盛大的场面。
2、锣鼓清音。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小唢呐为主奏乐器(其他乐器多少不限),配合小件打击乐,演奏热烈欢乐的乐曲,如《庆丰收》、《送京娘》、《喜鸳鸯》等,因为这种演奏形式多用草子锣和草子镲,也称“草子清音”。另一种是以大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雄壮宽阔的乐曲,如《闹军坡》、《万花灯》、《六国封相》、《仙姬送子》等。
3、清音。采用“文排”的弦、琴、笛、管(不加唢呐)演奏曲调轻巧跳跃,流畅明快的乐曲,表现的内容和情绪比较丰富广泛。如表达喜悦、欢快情绪的《弄手花》、《一枝梅》、《欢宴》、《彩帐》、《槟榔香》等,情意缠绵的《送姑》、《比目鱼》等,委婉哀怨的《南漏子》、《怀念》等。
4、戏鼓。是以海南地方戏曲唱腔联缀而成的“连套曲”,用唢呐吹奏来代替演员的唱腔,其余乐器则作为伴奏使用。如《琼花怒放》、《普天同庆》等。
海南八音乐曲多数有标题,通过标题提示乐曲的层次和意境。有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趣的,如《勒马》、《仙姬送子》、《六国封相》、《闹军坡》、《庆丰年》等;表现特定情景,以期引起听众的联想和共鸣的,如《万花灯》、《槟榔香》、《小梅花》、《比目鱼》、《怀念》等;但也有不少乐曲虽有标题曲名,并无特定的音乐形象,如标明来历出处的《小扬州》、《小龙州》、《南漏子》、《南凌一》、《南凌二》、《胡广》等;有的只是说明其用途、特点,如《新拜堂》、《拜寿》、《欢宴》、《酬宴会》、《彩帐》、《喜盈门》等;有的乐曲曲名只当作曲调的标志,如《木鱼》、《巡行八板》、《一锭金》、《金不换》、《西梅》等。

居里蕾蕾潘(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