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名人—李鸣珂

家乡区县: 南充市南部县

李鸣珂何许人也
李鸣珂是我们南部大地上的名人,是南部县的一张名片,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假如不英年早逝,南部今天与仪陇或南充一样,是元帅故里或将军故里。为什么这么说呢?
1、从职务上讲
1927年北伐时,李鸣珂任11军24师(叶挺师)第一中队长。
“八•一”南昌起义中任前敌委员会警卫营营长,负责保卫周恩来、叶挺等领导人的安全,保护文件挡案,押运缴获的武器和现金。地位举足轻重。
1928年受党中央委派,回川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军委书记。
1930年4月,调任红6军军长(未及赴任即就义)。
2、从功勋上讲
黄埔精英。在军校中,李鸣珂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骨干,站在CP最前列,同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了坚决斗争。
北伐先锋。北伐战争中,英勇善战,保卫武汉南大门时,冲锋在前,把叛军夏斗寅部打得落花流水。
南昌勇将。1927年8月1日,起义的枪声打响,营长李鸣珂率领二营作为第一梯队攻打贡院,身先士卒,带头从左侧冲锋,将扑向团部的敌人击退。撤离南昌后,南下辗转赣、闽、粤,长驱数千里,连续行军两个多月。一路血战,冲锋在前,保卫工作万无一失。
特科骨干。1927年底,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军事部和中央特科工作,以三洋经济川裕公司负责人的公开身份,和黄云桥假扮夫妻,机警地同敌人周旋,成为隐蔽战线的一把尖刀。
诛杀叛徒。亲自处决危害甚大的叛徒林之政、戴弁、易觉先。并因处决易觉先而被捕,审讯时大义凜然,刑场上视死如归。
他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川东万源固军坝起义,成立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策反邝继勋在蓬溪发动了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在涪陵组织赵启民发动罗云坝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二路军,他任中共前委书记。这几次起义不但在揭竿而起时取得了胜利,坚持了较长时间,而且朝着制式化、规模化发展,打出红军的旗帜,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并试图与其他省份的红军联合,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在四川的实践。
二、李鸣珂的生平简历
1899年李鸣珂生于南部县河东镇白云村龙王沱嘴(嘉陵江一桥东桥头)。
1907年入私塾后转入白登观小学(火峰山公园天保亭,安放烈士塑像的地方)。
南部县是农业县,李鸣珂决心为县里发展农业经济贡献力量。他给自己重新定位,将来要为振兴家乡的农业而努力。路径找准了,就努力去实践。李鸣珂不但体质好,智力也很强,他动机纯正,意志坚定,自觉性强,学习非常刻苦用功,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常常获得奖学金。以前,母亲经常为几个孩子的学费发愁,现在看到儿子有出息,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骄傲。
质朴上进,刻苦努力,自觉用功,是青少年李鸣珂最重要的性格特点。而懂得刻苦努力,在任何时代,都是穷孩子最起码的发展前提。
1919年考入四川省高等蚕业学校,学制三年。他走出狭小的南部县,来到大城市成都。
在成都,李鸣珂接触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接受了吴玉章等革命先驱倡导的民主主义理想,结识到更高层次的良师益友,初步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由此眼界更开阔,志向更远大,对生活的自信也更增强了。他投身青年运动潮流,进入了人生中第二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
四川省高等蚕业学校,是一所针对川北蚕桑丝绸业较为发达而创办的经济类高等专业学校。李鸣珂是专心学业的好学生,从县农校到省蚕业学校的求学经历,使他懂得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他踏踏实实地学习,认真钻研科学理论,学习蚕桑技术。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他所怀抱的朦胧的救国救民理想,如果处在太平盛世,原本可以成为生产建设的栋梁之材,为发展区域经济而大展宏图的。
1922年春天,李鸣珂与赵鹤鸣完婚。同年毕业回乡担任县实业所所长。一个农业经济专业的大专毕业生,为了振兴家乡经济,回到南部县,被委以重任,担任了专司发展农副业生产管理及技术指导之职的县实业所所长。这个职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农林局局长,兼农科所所长。今天的县民政局大院,就是当年的县实业所旧址。院子分上下两段,条石砌就的保坎黑浸浸的,很有些年辰了。上下有数十步石阶连接,上面的平台面积约为下面的两倍以上,上下占地共约一千多平方米。
李鸣珂上任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一个农业训练班。训练班地点选择在县城对面,隔嘉陵江相望的火峰山上,其具体位置就是原先的白登观所在地,现在的李鸣珂烈士塑像安放处。
李鸣珂接着又办起了蚕桑实验学校。他从外地聘请两位技术人员,来县传授推广农业先进技术。那是他在省蚕业学校的同学,一位叫石玉良,一位叫刘驿,后来刘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阆南中心县委的组织者之一。
李鸣珂带领教员、学员们,运用新知识技术,陆续兴办苗圃、桑园、农场、林场,引进改良蚕种,改良缫丝。他们将县城周围的空地、河滩、无主坟茔都辟为桑园。利用山区资源开办藤竹班,制作藤器和竹木器具出售。又利用本地生产的棉花,办起纺织厂。
期间李鸣珂还组织青年义勇团,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迫使县知事毛光祖下台。他一心一意开民智,务民生,办教育,兴文化,传承着中国人的百年强国梦,工作有声有色。但是军阀统治下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富民理想遭受了极大挫折,任职不到两年,便遭到黑恶势力迫害,所担任的县实业所长被撤职。
1923年他离开南部去南充,在张澜先生创办的南充中学任教。
家乡呆不下去,拳拳爱乡爱国之心报效无门。一个淳朴正直热情、有理想有知识有技术、有组织活动能力、富于献身精神的青年,却不被自己全心热爱的家乡所接纳。举目四望,前途何在?李鸣珂倍感困惑。困惑于究竟以何种方式才能有效推动社会变革,使家乡乃至全中国迅速发展进步。适值大革命前夜,国共两党即将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传遍全国,以政治理想为引导,以团结奋斗、严格纪律和牺牲精神为特征的革命军队已呼之欲出。
在教书期间,经过痛苦的思考,李鸣珂别无选择。他想清楚了:要彻底根治这个社会,不动用暴力革命手段是不行的。必须先消灭军阀和贪官污吏,横扫黑暗势力,创造一个清平世界之后,再来谈实行社会改良、进行经济建设。他认定社会革新必须以武力开道。
这个思想转变异常彻底,因此行动非常果敢,后来的步伐迈得非常坚决。他愤而投身军队,进一步直接投身国民革命,加入了激进的政治营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去川军何光烈部任一等书记官。
1926年编入步兵科,由吴玉章介绍入党;同年秋毕业,编入11军24师(叶挺部)参加北伐;后到武汉军校任教导大队党代表,一中队队长;改编为72团后,为二营营长。
1927年移师九江,准备起义;南昌起义后,任前委警卫营营长,转战数省,年底由香港至上海,在中央特科工作。
1928年奉命回川担任四川省委委员,省军委书记。回南部成立第一个地下党支部。
1929年4月27日领导万源固军坝起义,成立川东游击军第一路;6月29日发动邝继勋旅在遂、蓬起义,建立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
1930年4月7日发动涪陵罗云坝起义,组建四川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
1930年4月,由于易觉先叛变,出卖了省委,穆青书记和好些同志都被刘湘杀害。党中央已得知情况,任命刘愿庵同志为代理书记,要求作好保存组织的工作。调李鸣珂回苏区担任红六军军长,立即离开重庆。李鸣珂知道,易觉先叛变对我党的威胁太大了。他掌握了省委大量机密,如果不及时消灭他,损失还将扩大。仇恨和愤怒坚定了他的决心:不杀叛徒决不离川。保全组织要紧,个人的安危算得什么!4月18日,李鸣珂不幸被捕。
李鸣珂的妻子李和鸣也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她原名赵鹤鸣,安坝乡白云庵人。1926年随夫李鸣珂在武汉工作。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李鸣珂回到重庆,党组织将她及李鸣珂的兄妹李祥如、李蜀俊安排在重庆顺城街住家。作为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她负责联络站的工作。李鸣珂牺牲后,她化名为陈志芳回南部县新政乡以摆盐摊为掩护,继续作党的联络工作。1933年8月亲做三面大红旗,随李仕修、项兆开等到大垭河迎接红军。后任阆南县第六区苏维埃经济委员,继而在红九军长坪山被服厂负责。1934年春,被服厂迁巴中恩阳,任教导员。8月被服厂迁赤江县鹰灵山,她在毛浴镇渡口被当作国民党军官太太被杀害,时年36岁。
纵观李鸣珂烈士短暂的一生,置身时代的前列,站在斗争的风口浪尖,舍生忘死投身革命,一往无前英勇献身。革命十年间,激流勇进,叱咤风云,波澜壮阔:追马列,扬正义,挽狂澜,平妖孽,壮河山;办实业,执教鞭,入军营,进黄埔;北伐浴火,南昌起义,上海谍战,重庆除奸,南部建党,四川军运……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忠心耿耿,竭尽全力;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不竭的动力,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也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其革命豪情可歌可泣,令人钦佩;其革命功绩至伟至大,永载史册。
三、记住李鸣珂的意义何在
1、缅怀先烈 不忘挖井之恩
看盛世蒸蒸日上,品幸福绵绵醇香。抚追今昔,怎能不思挖井人?
嘉陵江悠悠怀古,凌云山默默注目。对比新旧,岂可忘却先驱者?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绝不能忘记那些屈辱和苦难,更不能忘记那些英雄。虽然飞逝的岁月把硝烟烈火送得无影无踪,虽然苦难的年代随着季风和鼓点飘散得很远很远,但是先烈撒播的精神影响着整整一个时代,激荡着一个世纪,并将继续作为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代儿孙们。革命先烈奋不顾身、前仆后继,用鲜血换来了共和国,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幸福,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应世世代代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2、学习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重温先烈的事迹,烈士的精神并不过时。就李鸣珂而言,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具体地说,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①爱国主义精神。李鸣珂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将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李鸣珂的理想是“社会富裕和政治民主”,为救国救民,上下求索,立于时代的潮头,甘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牺牲生命。我们要继承烈士遗志,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转化为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融于日常学习工作之中,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②忠于信仰的精神。有了信仰,就有了家国情怀,就有了奋斗方向,就有了力量源泉。本县作家王丛地的《信仰》一诗表达了信仰的神圣:“有一种信仰叫神圣,有一种归宿叫死神。有一种人为了信仰,用死亡去迎接新的生命。铁血筑起民主长城,信仰传承信仰,惠及子子孙孙。” 先烈们面对死亡放声高歌就是因为有信仰作支撑。
③乐于奉献的精神。李鸣珂用无私奉献精神彰显生命的意义,他一辈子追求理想、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无私奉献、一辈子清贫乐道。不惜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篇感天地泣鬼神的无私奉献之歌,铸就了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他犹如一把耀眼的火炬,鼓舞着人们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又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感召着我们向着伟大的事业阔步前进;他还是一面镜子,时时扣问着我们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在烈士们身上,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美德、一种情操、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④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斗争精神,即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李鸣珂在对敌斗争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坚毅执着,令人感佩。从李鸣珂身上我们也看到艰苦奋斗是一种创业精神,即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辛勤创业。从古至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强国富民的创业过程中,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苏昀(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