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的是菜,吃的是文化

家乡区县: 湖南省武冈市

   在湖南,武冈卤菜久负盛名。以传统药卤技艺精制而成的武冈卤菜不仅品质优良,其品目种类亦极为丰富,其历史渊源更是使人充满遐想。 武冈卤菜相传产生于秦代。《湖南考古略》曰:“卢生、侯生,(秦)始皇遣入海求神仙茶,不获,居云山。”又据《武冈县志》记载,传说卢、侯二生在武冈云山隐居时,就地取材,利用山中丰富的中草药材,采取宫廷饮食配方,始制豆腐和食品,造就了武冈卤菜的最初形态。明初,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分封于武冈州城,建王邸,世袭十四代,历时272年,形成了悠久的王城文化。相传武冈卤菜就是岷王朱楩的宫廷菜肴,后流入民间。这些口头传闻亦有相关文物、史料的间接证明,从其流传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并非空穴来风。可见,正是王家宫廷的出身赋予了武冈卤菜集南北之大成的历史可能性。

   福元卤菜:数百年的家族传承

   在武冈,卤菜老作坊基本上依靠家族传承延续、发展至今。陈福元即是陈氏卤菜世家的第二十八代传承人。武冈市四牌路陈氏金福元卤菜店里的陈福元,现在是“武冈卤菜制作技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亦是陈氏金福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四牌路的这家店,采用的是前店后厂的形式,是正宗、地道的卤菜作坊。靠近窗户的地方,摆着两个大火炉,两口大铁锅冒着腾腾热气,鹅、鸡、香干等在里面被煮沸。陈福元告诉记者,陈氏卤菜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若论其可以确考的陈氏卤菜传承代数,至少已有六代。第一代陈氏卤菜传承人陈道利,第二代传承人陈道真,第三代传承人陈希禄,第四代传承人陈富卿。上世纪60年代,陈希禄将写有祖传卤菜配方及工艺的羊皮纸传给了最会做生意的三儿子富卿,这张羊皮纸已毁于“文革”。改革开放后,陈富卿鼓励儿子们继承祖传事业,从事卤菜制作,并将早已牢记于心的卤菜制作秘诀传授给3个儿子。第五代传承人陈福元,富卿之子,开办了武冈市陈氏福元卤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后又在湾头桥同富村开设同富新厂,是以祖传配方和手工技艺为本,并结合现代科技的新型食品企业。成为武冈卤菜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第六代传承人陈磊,陈福元之子,现任陈氏金福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这位“80后”青年才俊于2009年接受父亲的技艺后,既专注于祖传技艺的传习,又致力于开发、制作新的卤菜产品。

   据武冈市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林立东介绍,目前,以家族、师徒传承为主体的卤菜手工作坊或摊店,武冈城区有200多家,整个武冈地区约有500至600家。除陈氏家族外,还有四牌路刘氏,民国初期,刘尧庭拜师钟怀卿学习卤菜制作,后另立门户,在四牌路开作坊;水南桥杨氏,民国初期,杨协卿拜师钟怀卿学习卤菜制作;四牌路老安记,由安伢子与其母亲主营;法新村吕氏,世代从事手工豆腐(包括卤豆腐)制作,其家族中的吕爱斌、吕爱华堂兄弟,以及吕又德,于2003年将豆腐作坊升级为工厂,开设了法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卤菜之乡:宫廷风味民间绝品

   据《周礼》记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出现卤制技艺的雏形。至清初,卤制技艺有了长足发展,在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卤菜大致形成“南卤”“北卤”两大派别,红卤、黄卤、白卤3种卤法。来自湖湘大地西南山区的武冈卤菜既非北卤,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南卤,而是在南、北卤菜以及红、黄、白三卤的基础之上去粗取精,博采众长,有所发展,属于湘菜中的上品、精品。其最为鲜明之处,就是“以药为卤,以糖上色”,由此彰显出与一般卤菜不同的“药卤”技艺特色。

   2007年1月,武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为“中国卤菜之都”。2008年,“武冈卤菜制作技艺”成功申请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linfy(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