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又称公厅、祖祠,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若按性质、用途划分,潮汕祠堂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同一乡村同一姓氏合建的,称为“祖祠”;二是同一乡村同一姓氏不同房头各建的,称为“某某公室”,这两种情况在潮汕各地十分普遍;三是同市同县同一姓氏合建的,称“某某宗祠”,如揭阳的蔡氏宗祠、一本祠等,极少有不同乡村不同姓氏合建一座祠堂。然而,在揭东县新亨镇仙美村却有一座义顺享祠,由邻近十八个乡村十多个不同姓氏的民众合资兴建,曾供奉着这十八个乡村各个姓氏历代先祖的神位,这在潮汕实属少见。
民国初年,揭阳会派活动频繁,发展各自势力。当时为了加强联防,凝聚力量之需要,蓝田都的山尾寮(今仙美)、大良岗(今北良)、坪埔、陈厝(今硕榕)(上述四村隶属今新亨镇)、溪头、东仓、边乾、边尾、浦边、石洋、大寮、下寮、军埔、潭蔡、浦南、塔步、前围、后围(上述十四村均属今锡场镇)十八个乡村结成一派,俗称“义顺十八乡”。民国四年(1915),为进一步密切各村之间的联系,又集资择址于山尾寮的水龟地(今埔东)兴建义顺享祠,作为祀先、祭祖、联络、存物等用途之场所。
该祠为三山门三进二天井结构,正门匾额书“义顺享祠”,左右二门正面各刻“起风”、“腾蛟”,背面各刻“义路”、“礼门”,正门两侧树石锣鼓一对,门前又设雨淋狮一对。祠堂里面运用木雕、石雕、墙画等民间工艺进行装饰,豪华气派,富丽堂皇,号称当时揭阳北部规模最大的祠堂。整座祠堂坐东北向西南,配上左边的元茂公室与喜和公室和右边的盛伯公室与声长公室,构成一座规模宏大的“五壁联”大型民居。
旧时义顺享祠的后厅依次陈设左、中、右三个巨大神龛,里面供奉着十八个乡村蔡、黄、柯、杨、吴、苏、陈、许、何、李、范、钟、林、洪、刘、张、徐等姓氏历代先祖的神位。逢年过节,十八个乡的民众都来此拜祀先祖。每逢祭祖,各村则派老大前来参加盛典,异常热闹。抗日战争时期,该祠被民国政府征为粮仓,用于陈放军粮。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新风,义顺十八乡解散,上述风俗遂被废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