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寿”长挂面
" />
“延年益寿”长挂面
我是西安财经学院的一名学生,也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兴平人。我们兴平人爱吃面,扯面、棍棍面、手擀面、长面、挂面等,样样儿多滴很,味道撩杂咧。在这香喷喷的面条中,挂面,堪称一绝,尤其是时下村的手工挂面更是著称关中,据传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呢。
挂面,有的地方称之为“龙须面”,原为宫廷御用的一种面食,可见其身份尊贵。在我们兴平,用挂面做成“浇汤面”招待客人是一种很高的礼仪,筵席上可以没有鸡鸭鱼肉,不能没有“浇汤面”。每逢谁家有媳妇坐月子了,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想法设法备几把上好的挂面去看望。恋爱中的小伙子第一次登门拜访心上人的父母,如果能吃上一碗鸡蛋挂面,会欢喜得不得了。
时下挂面以做工精良、粗细均匀、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而深受城乡居民喜爱。兴平十万劳务大军回乡探亲,定要吃上一碗柔软香滑的挂面,临走时,也要带上一箱长长的牵挂、细细的叮嘱。现如今,时下挂面热销兴平,誉满关中,远销省外,已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品牌。
【兴平时下挂面组图1】
爱咥(die)面是老陕的饮食习惯。日常变着花样吃面条,biangbiang面、棍棍面、韭叶面、刀削面,汤的、干的、炒的、油泼的、炸酱的轮番上阵,可有一种面,不止是口感好,更多的是寓意深远,无论是嫁女娶妻,生子添喜,还是老人祝寿,都离不开细长的挂面,家家吃挂面,祝福长寿平安。
手工挂面自古就是秦地的特产,可以说没有吃过手工挂面的陕西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老陕”。虽说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可是陕西人还是放不下这筋滑的手工挂面,这倒也不能说别的东西就都不好吃,就像“老北京”就是喜欢酸涩的豆汁儿一样,要的就是那个味儿。而兴平的时下村就是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专业村,这里的挂面可谓面中一绝。村民们用最传统的工艺,做出的挂面独具特色,是远近有名的地方特产。
时下村的手工挂面足足有千年左右的历史,要做好这样的“挂”面,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必须经历近20小时、8道主要工序。做手工挂面的头道工序是和面揉面,先将上等麦粉按一定比例加盐,然后用力搅拌,现在除了和面这项用上了机械,其余均为纯手工操作。面要和的不软不硬,然后放到黑瓷盆里,盖上厚厚的棉被,起到保暖和防风作用。等面发酵我们就叫醒面。
约摸一个多小时,面就醒了,接下来就得把醒好的面上案盘条。盘条要盘三次,先将醒好的面放到案板上,揉搓成胳膊那么粗的面条,再一圈一圈盘在瓷盆里,这叫盘大条。大条盘好后,又再次醒面,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多小时。之后开始进行倒二条和三条了,三条有指头般粗细,盘完三条就开始简单吃中午的饭了。下午能休息一会,一般到凌晨一两点钟时,就开始上面,就是把下午盘好放在缸的三条,缠在两根叉开的竹棍上(我们叫上面),熟练的上一百斤面需一个多小时,面条在他们的手中如银蛇飞舞。上好的面就放在面窖里,每次缠六七十根,之后要在面窖上盖上厚厚的草帘和棉被,使面窖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到了早上四点多把缠好的面放在专门的架子上进行开面,开完面继续放在面窖里进行醒面,就等着太阳出来拿出来晒了。
【兴平时下挂面组图2】
早上九点多,太阳出来时就开始了挂面过程,将面窖里的面拿到院子,将竹棍一端插在面架上,另外一个人攥住另一根竹棍慢慢往下拽,上面的人就用两根长点的竹棍划面,主是使面不会粘在一起,面条被拉长变细,吊在面架上晾干。挂面丝儿长长的,细细的,白白的,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一条街望过去,煞是好看。
天气好的话下午三点面就晒干了,就把面切长短节,扎成捆,并用粗麻纸三捆一包装,手工挂面就算做成了。只要天气好,每天就重复着这个过程,也享受着这个过程。
说这种制作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完全是靠先辈们的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手工挂面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都是在冬季做,冬季的面最好吃,要想做出好的挂面一要手艺精,二要天气好,最好是艳阳高照且无风的天气,挂面必须是通过太阳晒干,而不是晾干或烘干,这样做出来的手工挂面不仅细如发丝又光又筋而且味道鲜美,极易消化。
传统在消逝,传统抵挡不过现代进步,抵挡不过都市更新的压力,这是很多传统工艺的现状,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花费时间去学这些古老的技艺。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忘记了传统,不再珍惜古早的味道了?
【兴平时下挂面组图3】
精湛的手工技艺创造了饮食文化,细如发丝的挂面更有传承的必要,我们有理由相信,挂面会越挂越“长”。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链接:http://www.wm23.cn/tss_wlyxnlx ,博客地址:http://i.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com=1#,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38273446.html ,如果你还喜欢的话,就为我点赞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