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丰富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的通渭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全县文化旅游业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通渭县县委书记赵爱说:“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县上正在以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全力打造‘红色圣地游、书画采风游、陇中风情游、温泉度假游’四大旅游品牌。”
通渭是一块红色的热土。1935年9月27日,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通渭榜罗,在原榜罗小学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作出了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英明决策。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09年被命名为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文庙街小学长征诗碑等红色旅游景点,游客们在这里重温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来这里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王强说。
近几年,通渭县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修缮修复和纪念馆馆藏文物的收集,并开发红色旅游专线,投资2200多万元新建了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新展陈馆和南园体育公园,在榜罗镇多次开展大型纪念活动。
在通渭县,人们会感受到“书画艺术之乡”的浓浓韵味:在县城,别具特色的画廊鳞次栉比,书画用品店铺一家连着一家;走进农家院落,忙里偷闲的农民提笔尽情地书写、绘画…… (转5版)
目前,通渭县从事书画创作者达3000余人。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家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这种群众性书画热推动了当地书画产业的发展。据县书画院院长张晓燕介绍,目前全县已有画廊和装裱店32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2080人,全年装裱书画作品10万余件,年书画作品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县上建立了相关专业院校、书画协会和书画经营公司,并投资4500多万元建成文化广场、文化大楼及专业展馆。
傍晚时分,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的“农家乐”里开始热闹起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在这里品几盅罐罐茶,尝几碗清淡的杂粮面,欣赏通渭小曲戏演唱。“这里处处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地地道道的农家风情,心情非常舒畅。”从兰州来的张先生高兴地说。
在通渭,不少农民精通书画、剪纸、麦秆画、草编、宫灯技艺和小曲、皮影的演唱技巧。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通过挖掘整理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扶持和发展“农家乐”旅游,使剪纸、麦秆画、春叶等艺术产品,特别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戏”成为通渭民俗文化的品牌。“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特色游,让游客“零距离”感受到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
通渭温泉历史悠久。近年来,温泉浴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每逢节假日,游客们慕名而至,或水疗养生,或休闲垂钓。
依托独特的资源,县上大打“温泉度假游”品牌,投入资金6300万元,建成日接待能力2000人以上的温泉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5亿元的温泉城建设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通渭温泉南特旅游文化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据温泉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刘增昌介绍,目前,度假区日接待游客600人左右,若遇节假日,来洗浴休闲的游人更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