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清泉寺
见证千年古村落
从邯郸市中华北大街驱车驶入永年县东环,过了龙泉大桥,即进入龙泉村,这是个拥有一万多人口的大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寺庙,疙瘩古庙、清泉古寺、韩公祠、碧霞君庙、龙王庙、玄天大帝庙等等,有21座之多。
赵毓志是村里的文化名人,他从去年开始张罗着修撰《龙泉村志》,收集整理有关资料。“龙泉村一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聚落成村,两汉时代有规模较大的砖瓦窑。”赵毓志说。南北朝时期这里就是风水宝地,俗称龙脉。东魏年间,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就安葬于现村东。约在唐宋时期,上述古村落的先祖将家园迁至现今村址,因附近多有清泉、深潭,故将村名称为“龙泉”。
龙泉村西有一座古寺为“清泉寺”,相传始建于唐代,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距清泉寺百米,是“疙瘩古庙”,当地村民又称龙泉泰山行宫。此庙建在一高耸的土丘上,楼台亭阁大小30余间,精雕细琢、错落有致,为村里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寺庙,其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疙瘩庙碑记”一通。
百年老宅
暗藏清代避兵地道
穿过几条街巷,就到了赵毓英家的老宅,灰砖木门,前为平房小院、后为一栋二层小楼,均已成危房。
78岁的赵毓英老人说,今年7月的一个风雨之夜,老宅平房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塌,在清理积土时,突然发现屋内地下有一砖砌的洞口。打开进入后,只见里面一个主室、两个甬道、一眼水井、两个出口。墙壁、壁顶、地面全部由青砖、白灰精砌而成,壁顶全为券式结构。整个建筑至今没有损坏,也未进水。
经勘测,地道主室净高1.97米,长6.10米,宽2.26米,位于距地表1.40米的地下。在主室西侧墙壁上方设有一个壁龛,内镶一块方砖,砖面从右至左刻有“咸丰三年八月上旬修避兵处,敦伦堂”字样。室内西南靠南壁垒砌一座煤火灶台,内置铸铁炉条,炉肚壁土有高温燃烧迹象。主室墙壁、壁顶钉有三个老式铁钉,为挂设油灯使用。
经县文保所鉴定,这是一处清代咸丰年间的避兵地道,集藏身、吃住于一体。考古工作者指出,古代民间修建避兵地道目的是为了躲避兵乱、匪患,藏匿财物,一般为当地大户人家才会修建。经考证,此工程为当时龙泉村富庶人家赵文龄所建,距今已有157年。这样的民间避兵地道在中国北方十分少见。
“瓦窑地”里
挖出北朝将军墓
龙泉村东有一片土地,村民称为“瓦窑地”。今年初,一村民在平整遗留土堆时,竟挖出了一座北朝将军墓。
据介绍,永年县文保所工作人员在清理现场的过程中发现了墓志铭、镇墓兽、彩色陶俑、铁剑、玛瑙珠、玉片、龙首钩、金戒指等文物共计26件(套)。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墓主人为男性,姓游,名松,字士祥,广平郡人,生前为北朝东魏天平年间大承相谘议参军,先祖为周朝虢国、鄶国二国国公,被周天子赐为“游”姓。游松于天平四年离世,年仅47岁,元象元年(公元538年)葬于此处,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等名位。墓志铭共900余字,详细介绍了游松的家庭及戎马一生,是已发现永年县迄今最早的墓志铭。
此次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北朝政治、军事、文化,尤其是魏碑体书法以及中华游氏渊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村民透露,这里绝非仅仅一座将军墓。在其北侧数百米,多年来村民无意间挖出的瓦罐、井圈、青砖、石片不计其数。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的村民们就自发成立了文物保护组织,禁止深挖乱采,防范盗墓贼。
村里文化底蕴如此丰厚,如今,赵毓志和王世红、赵毓涛等热心人正为编撰《龙泉村志》而奔波。他们打算将村里的寺庙、李氏祠堂、百年老宅、避兵地道等保护好,发展旅游业,让更多的人前来欣赏北方这一千年古村落的历史韵味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