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旅游——曹洪墓

家乡区县: 庆阳市正宁县

曹洪墓位于甘肃正宁,土存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为明末总兵曹文诏之墓,年代为明代墓。

正宁县榆林子镇中巷村,村西有一座高约12米,底面积约620多平方米的高大墓丘,人称“曹洪墓”,老百姓据其形状亦称“冢疙瘩”,现为正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曹洪墓为明代墓。。《正宁县志》记:曹文诏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 据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榆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东北距县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据传说封土堆原为圆形,20多年前冢的中间下陷,形成现在的马鞍型。 据《明史》、《辞海》载注,曹文诏系山西大同人,在辽东从军,随熊廷弼、袁崇焕抵抗后金(清)军。崇祯三年(1630年)任延绥东路副总兵。崇祯八年(1635年)在真宁(今正宁)湫头镇与李自成统率的农民起义军大战,败北溃退,自杀身亡。《明史》评曰:“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
明朝崇祯年间,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灾害连年,庄稼歉收,民不聊生,草根、树皮也被剥食殆尽。而皇亲国戚及地方官府,不但不恤民情,反而加收赋税,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家破人亡。从关中到陕北,不断有饥民铤而走险,揭干起义,杀富济贫。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领的十余支。他们闯州过县,开仓放粮,饥民感恩,蜂起响应,朝野震动。时驻这些地方的明军,对起义军举起了屠刀,血腥弹压,绞杀不贷。然而面对洪水般的起义军,他们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崇祯二年至八年(1629——1635年),王嘉胤、李自成起义军先后进入陇东,攻破庆阳、合水,宁州(宁县)、真宁(正宁)、环县、镇原等府县,起义军象滚雪球一样,人数达20万众,控制了陇东大部地域。
崇祯八年(1635年),总兵曹文诏、总督洪承畴等率大军企图合围聚歼在真宁(正宁湫头一带的李自成起义军主力。李自成闻讯后,调兵遣将,利用复杂地形,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曹文诏一路贸然突进包围圈后,起义军四面而起,杀声震地,矢石如雨。曹文诏左冲右突,身受重伤,眼看全军覆没,落荒而逃。至罗川北坡姬家山,疼痛难忍,遂拔刀自刎。随从救治不及,抬至“曹洪村”气绝,乃葬此地。

曹洪村原名叫什么,已无人知晓。因该村位于罗川北沟畔,有人说叫什么沟圈。现名确因曹文诏墓高耸村旁,久而久之,人们遂称该村为“曹洪村”,傍近墓冢的另一个村庄也因之称“冢巷村”。然而曹文诏并非曹洪,人们又怎么将村名称“曹洪村”,曹文诏墓称“曹洪墓”呢?有人说,古时候皇帝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曹文诏身为总兵,当然也是诸侯,曹文诏死了,当然叫“曹薨”了。“薨”字难写,慢慢地就用 “洪”字代替了,“曹薨村”就变成了“曹洪村”,“曹薨墓”就变成了“曹洪墓”。这种说法似觉勉强,普通老百姓只知道人死了就是“死”了,管什么“崩”了“薨”了的。我罔推断,曹洪村之所以称“曹洪村”,曹文诏墓之所以称“曹洪墓”,是因为曹文诏长期与洪承畴协同作战,许多人当时不一定知道曹文诏和洪承畴的真实名字,只从他们的旗号上看到“曹”、“洪”二字,故将他们二人统率的大军合称“曹洪”大军,就象战争年代人们称朱德、毛泽东指挥的红军为“朱毛”部队,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军队称“刘邓”大军一样,“曹洪村”名和“曹洪墓”很可能由此而来。

北方(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