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故事

家乡区县: 贵阳市云岩区

“对贵阳这片日新月异的灵秀之地,郑云飞怀着深深地感激之情。当他从贫困的乡村孤身一人来到贵阳的时候,使这座城市以包容万物的胸怀接纳了他……”这是第一部以贵阳街头背篼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通过背篼郑云飞的离奇故事颂扬了真善美,揭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
作者章正远,贵州电视台资深记者,创作这部贵阳背篼离奇故事的小说有着怎样的幕后花絮?
今日《贵阳故事》记者电话采访远在广州的章正远,为你讲述小说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先请您说说您的这部长篇。
章正远:这是一部描写贵州贵阳当代底层社会的众生生活的长篇,它是先在网上发布的。我用一个背背篼的农村青年为线索,由他的视角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写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人物。我把贵阳的很多真实地名都写了进去,比如南明河、河滨公园、甲秀楼、花果园、曹状元街等等。
主持人;您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当代贵阳的生活画卷。我知道这是第一部以背篼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为什么会想到写背篼呢?
章正远:我想写背篼已经很久了。贵阳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他们往往从事着最艰苦的劳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背篼。背篼郑云飞这个人物呢寄托着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有很多人问我郑云飞的原型是谁?这个人物身上有理想的色彩,但他也有现代农民优秀的品质,善良、勤劳、报恩。
主持人:您的这部小说故事性很强哈,故事当中真实的地名让贵阳人感到很亲切,人物对话也有很多方言,‘滴滴个、估撑、兹个、病歪歪嘞’等等,这部小说是现实的生活加浪漫的想象,您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小说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吗?
章正远:浪漫主义加现实主义的结合是我的尝试。写真实的东西报道真实的东西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小说必须虚构,不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的东西怎样才能体现真实,这里面有一个交合点。方言在里面,贵阳的读者会很亲切,但网友提出,这部小说不是只给贵阳人看的,我就把方言普通话结合起来,是贵阳人看了很亲切,外地人也能看懂!
主持人:不虚购就没有小说,这部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哈,展示了当代贵州底层社会的生活,写这样的题材和您20多年记者生涯的积累有关吗?
章正远:对,您说得很对,我们拍片子贵州的所有地方几乎都去过了,对农村的生活很熟悉。写到农村,我的脑子里就是农村的画面。写起来很顺畅
主持人:一度也有网友猜测您的职业,说您一定是在农村呆过。你是1969年中专毕业后当锻工,对您来说,那是一段怎样的经历?
章正远: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在工厂干过的人都知道锻工,就是打铁工,工作是很辛苦的。在工厂上班,我的包里都有一本书,十一年我读了很多书,工厂工作的艰苦对我的身体和意志都是一种锻炼。到电视台上班,就觉得很轻松,下去拍片子,上山下乡,八十年代背的摄像器材二十几斤,我也觉得很轻松。我后来很怀念那段生活,也很感激工厂的师傅们对我的帮助。
主持人:我在您身上看到了郑云飞的影子。有人说您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书,说说您考进电视台的故事?
章正远:1980年,我当时还在工厂,喜欢写小说,在《山花》上发表了一些短篇,借调到《山花》当编辑,一个朋友告诉我电视台招人,我就去考,一考考上了。厂里不想放我,我就给领导做了保证,如果我的徒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我随时会回来。后来还真的回去过几次……
主持人:我又看到了郑云飞的影子。您是2007年9月开始在网络上创作这部小说的,这和以前的创作有什么不同吗?
章正远:很大的不同。网络有很强的互动性,网友会指出文章的不当的地方,一年的写作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这部小说很多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很喜欢,没到过贵州的网友说想到贵州贵阳看看。
主持人:也想到南明河边走走。
章正远:我就是在南明河边长大的。小时候在南明河边游泳、钓鱼,当时南明和水很清,后来文化革命没人管理,电厂的废渣排入河里把水污染了,文革结束后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现在南明河水好多了。我在河边长大,就住在河边,推窗就能看见南明河,所以我对南明河就是母亲河的体会特别深。
主持人;您对南明河的情感就是您对贵阳的情感。
章正远: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对贵阳这片日新月异的灵秀之地,郑云飞怀着深深地感激之情。当他从贫困的乡村孤身一人来到贵阳的时候,使这座城市以包容万物的胸怀接纳了他”这段话就是我对贵阳的感激之情。在贵阳生活了六十年,对这片土地就像对母亲一样的热爱,感情很深,所以想写小说写写贵阳。

yaohao(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