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称丧仪为“白事”、“埋人”。丧葬简繁各异,厚薄不同。“善终”与“凶亡”丧事有别。全县皆为土葬。
送终
儿女守护父母去世称“送终”。此时,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掌柜的”谁当、事业谁继承、财产处理法、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身后事,俗叫“托家事”。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同时,舅家、娘家人提出办丧事的条件一般要尽量满足。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前须把寿衣穿上。寿衣多是及早准备好的。旧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袖子讲长;穿单不穿双,穿平纹布;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里子多选用红色等。现在除公务员外,民间寿衣多沿袭清朝、民国时的长袍短褂。人刚咽气,赶紧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或“口实”(一枚穿上红线的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放入口内。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后,就将其从卧室移到堂屋正室中。病人咽气后,将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其仰面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后,即请“阴阳”先生来,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1周年、2周年、3周年的具体日子,并在白纸上开列这些时辰,贴在墙上,丧仪按此如期进行。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瞻仰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对姑、姨家和女婿、外甥、干亲等,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其何时祭吊、何时埋葬,以便如期吊唁。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故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如有违反,须到主人家灶房叩头烧纸。“五服”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主动拿上香、纸,去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
打墓
当地人历来相信“风水”、“脉气”,故选择墓址非常慎重和认真。人死后,由长男或主孝陪“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锹头等,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相生相克之理,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划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就需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俗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公墓制,选择茔地的陋习已被破除,但仍延续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墓穴”的习俗。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过去土葬除官绅外,一般不用砖石。现在,修墓的规格不断升级,讲究“砖箍墓”、立墓碑等。打墓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人。一日三餐,尽力款待。过去每当吃饭,孝子要“以跪伴食,无命不起,直至食终”。现在,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但孝子上墓地,必须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近年,县城一些地方,打墓用挖掘机,既省时省力又快捷。
盛殓
人死后3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入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还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后,才能“合龙口”。龙口合了就不能再揭开。“入殓”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接着,请人书写“铭旌”,俗叫“主旌”,就是在长7尺、宽2.5尺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评语叫“乡评”,女的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书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下葬时,取掉“主旌’题写者姓名,将其展盖于柩上。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置柩、供人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幔,帐幔正中书一大字“奠”,帐幔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联”,上书悼语。帐幔前摆有桌子,其上正中靠帐幔处供奉死者灵牌或遗像,桌上摆有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有白纸包裹的土墼,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纸盆”,供孝子、来客烧纸用。桌两侧铺有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纸活”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出子”,也叫“出门告”、“出报讣(讣闻)”、“成服”,意在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即把死者的生卒年月及“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了解。写“报讣”至关重要,若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须临时选侄辈中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入“报讣”,写有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准,谁在先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出子”时,所有孝子要到齐,娘、舅家人要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吹起唢呐,奏上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出子”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家族人多势众,所以,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
请主
就是在开吊祭奠的前日下午,把“五服”内先于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灵”请回来,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礼。男死请“兄、弟”,女死请“妯娌”,男女不能混请。“请主”时,前有鼓乐吹打,孝子列队跟随。请谁,谁的长子抱其“牌位”领头烧纸,有坟头的在坟上烧,坟头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烧。吹吹打打,满坳转悠,也有向村邻宣告第二天开吊祭奠的意思。“请”完回到自家大门时,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后回到灵前,以新故者“灵牌”为中心,把所有“牌位”分左右按长幼雁翅形摆放停当。接着磕头烧纸、献饭,好让他(她)们一起“吃、喝”。“请主”完后,儿子或女婿、外甥、侄女向死者献羊,俗叫“领羊”,就是把绵羯羊拉到灵前,赞礼者尊称亡人名讳,面向灵堂高喊:“×××(献羊者名字)给你领羊哩!”即有人分开羊脊上羊毛,拿水壶浇水,或将水灌入羊耳,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动。赞礼者即喊“抖毛大领”,就算死者“领了”,拉出去宰杀作席场,第二天待客。羊皮归献羊者。主人家留少许羊肉让女婿、外甥带回。
祭奠
永正、山河地区当天埋人当天过事,其他地区当天过事次日埋人。但在埋人当日或前一日,设席待客,公开祭奠,却是相同的。祭奠当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烧纸,“知客”动手,在大门外“出纸”。“纸”又叫“大纸”,是由“纸活匠”用各种色纸(白纸为主),凿刻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作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模样,然后粘糊串连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幡飘带,吊挂在两丈左右的高杆上。“出纸”后,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给亡灵献饭。献饭时,要献上猪头。当日,亲朋邻里陆续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专人登记来客和礼品。有“知客”专职接客。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之类,须在礼仪总管带领下,乐队前列,孝子排队紧随其后出行村旁,跪拜相迎,以示尊重,称“接幛”。孝子列队,三叩九拜,至为隆重。近年来,时兴老小外家给孝顺媳妇披红,以彰其对已逝老人的孝行。过丧事除用唢呐奏乐外,又引进西洋鼓号。来客祭奠多赠“烧纸”、贡香、台蜡、纸活、礼馍、现金(奠仪)等;至亲也有送恭旌、灵条子(布料上面贴上悼词)、挽联的;还有敬献花圈的。近年来,丧事筹办,攀比之势有所蔓延,花费居高不下,几成社会积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