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洞房 新娘入洞房时,一人端着升子盛着铜钱、大枣、核桃、麸子、谷草节,从内向外抛撒,谓之“撒帐”。新娘坐定后,新郎点燃“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高处,通宵不息,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富贵”。新郎要开启装有新娘嫁妆的箱包,须用钱向送女的“装钥匙”的娃娃手里讨回钥匙,俗谓“赎钥匙”。新娘向伴娘报出从娘家带来的“岁数钱”的数目,然后由男家添补,习俗上是添多不添少,添双不添单。
进门 是指新娘入厨拜灶、“试前程”、做“试刀面”等礼仪。新娘进厨房门时,门楣吊个蒸馍,要求新娘吞一口,象征进门时就有吃的。接着在灶前磕头拜灶神,磕头起来时在地上拾起一双筷子,插在筷篓里,表示正式成为家中一员。拜灶毕,便有人在新娘面前扣三个碗,碗内分别扣有盐、钱、肉,让新娘去揭,以此预测其命运,俗叫“试前程”。“试前程”后,新娘就开始做“试刀面”。面擀好切成,供亲戚本家老少品尝。新郎新娘共同盛一碗,各吃一半,谓之“吃和气面”。
拜大小 新郎新娘先拜祖宗,后向家人、亲朋、邻居长辈磕头。由傧相一人手里端着盘子,按辈分远近、关系亲疏、有先有后地喝礼:“给×××磕头了”。给谁磕头,谁就要在盘子里给新郎新娘放些钱或礼物。拜大小的钱物,夫妻同数均分,以示辛劳共得。过去,当地还有拜庄的习俗。
谢客 婚事办完,设宴席欢送女方“大客”,致谢老、小外家和在事帮忙代劳的“知客”。席坐齐后,新郎新娘在席前磕头恭谢,看酒敬谢。后送其返回。
耍房 即“闹洞房”。结婚三五日内,每天夜里都有人来“耍房”。既有平辈的弟、姐、妹、姐丈、妹丈、表兄、表弟、表姊妹;又有祖、孙辈的男男女女。除了“耍房”之外,还有”听房”、“偷房”的习俗。“耍房”主要是“耍新媳妇”,探试新媳妇的性格脾气、智慧口才和应变能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奇特,打趣取乐。过去有性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今,以新婚男女的朋友、同学欢聚为主。
回门 俗称妇女回娘家为“遨娘家”。当地“回门”新郎不去,新娘由娘家人接送,婆家设客饭款待。头一年的新媳妇,不管那月去娘家,须在月底前返回婆家,叫作“不立月尽”。春节、清明、端阳、七夕、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不能在娘家度过。“腊月二十三,灶爷上青天”的日子,是新老媳妇“遨娘家”的一堵墙,必须返回婆家,以应灶爷“查户口”。当地头一年的新媳妇,不参加婆家夏收劳动,麦子搭镰时,就回娘家,一直住到新麦归仓时才返回,俗叫“躲忙”,此俗至今沿袭。
送年节 女儿出嫁后,头一年春节前,娘家父母要备衣料、核桃、枣儿、糖果、零用钱之类,前去亲家探望女儿,俗叫“送年节”。此俗至今因之。
回族习俗
当地回民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同意、双方父母情愿。一般须与同教人结婚。订婚要与女方舅家商议,名曰“作小揖”,必须有证婚人在场。称订婚吃喝为“吃喜面”,男方要付给女方一定数额的聘金。男家到女家议婚期,谓之“送日子”。迎亲与送亲要互赠“份子”(喜钱)。结婚当天,亲友邻里赠送礼钱、礼物表示祝贺。主人家置办筵席款待宾客。结婚仪式由知客主持,阿訇先询问双方是否同意,如果男女都表示愿意结婚,接着由阿訇念“尼卡哈”(主婚经文),最后把事先准备好的核桃、枣儿散给亲属,婚礼就此结束。有的地方有闹房的习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