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是唐朝宰相宋璟、明朝万历年间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的故乡。境内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吴村古墓、北齐造像碑、大隋名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名胜古迹主要有北周时修建的河北省最大的二僧道场白雀庵、元代修建的白佛寺水陆殿。有宋璟、朱正色祠堂及陵墓、白寿章、白公素等名人遗址遗迹。
和阳八景
南和古城,平畦绿野,土膏禾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和阳八景”旖旎多姿,美不胜收,蜚声遐迩,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为之驻足留恋,登临游览,留下了吟咏和阳风物美景的传世佳句名篇。明清南和县有和阳八景之说,如下:
笔架耸翠、澧水扬清、凤池春烟、鸡台晚照、梅亭绿荫、荷沼香风、古刹晴虹、仙坛秋月
南和名胜谣
城北五里铁打路,城南一座笔架山;
庙里有河河里庙,城外套城南和县;
树粗九搂十八步,佛爷头长三尺三;
牌坊上边摞牌坊,河上摞河真稀罕;
见桥不走庙挡道,走桥不见在下面;
大三百(柏)有一孔,铁树开花在庙院;
海市蜃楼瓦砾岗,三皇姑出家白雀庵;
南和名胜唱不尽,唐朝号称小‘江南’”。
南和古城
白雀庵
南和古城别称“嘉禾城”,民间又俗称“纱帽城”。南和县自西汉建县以来,此处一直为县治。后周时曾是南和郡郡治,唐武德元年还作为和州州治。北魏时期,南和城周七里,有南、西、北三门,城内多空旷之地,兵匪一来,难以防御,故元至正年间,县令尹泰改筑为小城,城墙周四里,明正统十四年知县王渊重建四门。成化二十二年重修,创建石桥。弘治三年知县门宁重修城楼四座,正德年间重修,城高三丈,池深两丈有余,添设城楼、角楼各四座。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屈作城垛口易以砖。崇祯十一年兵火后,只留城东楼,十二年知县谢继迁重砌为砖城。清代仍几次加以修葺,民国后逐渐颓毁。解放后拆平,改为环城公路。
白雀庵
白雀庵位于河北省南和县东北10公里处白佛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余亩。
在南北朝时期,这里是一片带状森林,沟渠如织,水明草秀,白雀成群。由江苏镇江德真法师参学至此,感叹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于是发愿在此建一处庵院,普渡众生,以解除众生凡尘苦难,此之谓白雀庵启建之始也。此后庵院女众僧人达五百余人,香客如流,参众如云。后观世音菩萨以妙庄王之女化现顺德府(今邢台)白佛店出家修行。又为父舍目疗疾,慈心至极,而道业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护持众生。由此,“白雀庵观音菩萨女众道场”的世名由此而生。
此后,历代朝政崇敬备至,先后于元至正元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嘉庆三年(以上碑文,现白雀庵犹存)都对此庵进行了扩建,至民国六年,白雀庵毁于战乱,仅存殿堂两间,但香火仍然有续,尼和尚觉林法师惨淡经营,维系三宝,续佛慧命。
时至1988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白雀庵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佛教协会批准开放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众道场”,其也是我省最早开放的佛教场所之一。住持释能文法师收徒百余名,携其弟子应缘募化,恢复重建,先后在旧址重建了大悲庵(1988年)、地藏殿(1989年)、大雄宝殿(1998年)等。其影响力涉及到周边多个省市,是我省最大的二僧(女众)道场,被誉为“华北第一庵”。住持释能文法师于2002年农历三月初八圆满示寂后,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老和尚亲自住持荼毗仪式,得舍利数枚。后白雀庵住持由其弟子释悟贵法师接任,又建起了天王殿(2001年),东西寮房,磐若殿(2002年)等殿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