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
当地人们把腊月的最后一天叫“大年三十”,晚上称“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既是过年的开始,又要对过年未尽事宜进行补充办理,家家户户、男女老幼既快乐又忙碌。早晨起来,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新帽、新鞋,打扫卫生,张挂年画,剪贴窗花,从气氛上看年已来到。上午,男人们有的还要到小镇上匆匆忙忙赶个“断(赶)鬼”集,采买些零碎东西,赶午饭回到家里。妇女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蒸、煮、炸、焖,五花八门,家家烟囱冒烟,村村香气弥漫,要把过年自食及待客食品尽量备齐。各处的鞭炮声时时传来,也有出远门的人们挚妻携子,扛包提袋,最后赶回家门。互送“年礼”的亲邻们脚步匆匆,来往如梭,进门略叙情谊,即忙告别回家。
日近黄昏,家人到齐,便进行“采门”。大门、小门都贴上红纸春联、“门神”或“福”字,对联横额用三个黄表条罩着,大门上挂上红灯,在老人居住的炕头上贴上“老者安之”,其他炕头上贴上“身卧福地”、“抬头见喜”,在箱柜上贴上“黄金万两”,在粮食囤上贴上“五谷丰登”,在牲口槽头贴上“六畜兴旺”,在门外墙上贴上“出门见喜”等等,把农家小院装扮得五彩缤纷,春意融融。“采门”一毕,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福,趋吉避邪。“采门”忌的是还有家人未归。因此,全家老小必须在“采门”之前回到家里,“采”在门外谓之不祥。
下午“采门”前后,每户人家的灶前都贴上“灶爷”画像(“灶爷”和“门神”是印刷的画像,提前在集上买的,俗叫“请灶爷”、“请门神”)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额为“一家之主”。但谁也不知“灶爷”向“玉帝”说了些什么,善良的人们都要虔诚地祭迎“灶爷”回宫赐福;院里还有“土地爷”、“天爷”窑,也要摆上香炉以备烧香。店铺商人及有些家庭还供奉财神。除夕至正月十五,每天晨昏和饭前要在各处作揖上香。此习今已淡化。当地习俗是敬神烧表,敬鬼烧纸,一贯如此。
孝亲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地过年特别注重祭祖,家家都要把亡人的牌位摆在正厅桌上,献上茶饭和果品,过年期间每日烧香献饭,以示不忘根本,并祈求祖宗英灵保佑。有副对联说“祖功垂世泽,宗德衍家声”,就反映了人们对祖宗的怀念和敬重。除夕,人们先要在先人坟上或十字路口烧纸,在新葬的坟上放灯,请亡灵“回归过年”。
以上这些繁文缛节忙完之后,就是全家大团圆,同吃年夜饭。年夜饭有酒有肉有糖果,举家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儿孙先给长辈敬酒磕头,接着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起进餐。当地习俗,如果除夕不吃饺子就意味着年没过好。人们常在除夕饺子里包一枚铜钱或硬币,谁吃到了算是全家最有福的人,特别是孩子们都要抢着多吃几个饺子,从中找“福”。
年夜饭吃完,就由长辈或家长散“压岁钱”(当地叫“压魂钱”)。有的家庭每人散一份,有的家庭只散给孩子不散给成人。散给成人是家长对家庭成员一年辛苦的搞劳;散给孩子是长辈祝愿娃娃“岁岁平安、健康成长”。关于“压岁钱”的来历,据传是人们躲过了上面提到的“年”那个怪物的伤害,为给孩子们压惊,所以叫“压岁钱”。俗语说“过年没有娃娃闹,家里凉得像冰窖”,一家有老有少“年”才过得有滋有味。娃娃对“压岁钱”特别关心,每年除夕,孙儿们都想着爷爷、奶奶的“压岁钱”。不到天黑,就跑前跑后偎到爷奶跟前,又搂又抱,一旦钱散到手后,老的小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当地有从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里,亲朋邻居互相给孩子送“压岁钱”的习俗。
除夕,人们把家里的事安顿妥帖之后,还要领上儿孙,端上酒菜盘子去拜“影”,阖族男性集中到供奉祖宗“影”的户里磕头祭奠。随后边吃喝边议族中大事,谈祖宗根基,对儿孙进行传统教育。
拜“影”回来就是全家“守岁”,当地人叫“坐夜”。父母在世,到父母住处团聚;父母去世,到长兄住处集中,分别带来酒菜和糖果,吃喝自便,谈笑风生。说家常,论得失,谈企盼,有的彻夜不眠,思睡的也要交过子时才能入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