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风俗——过年(二)

家乡区县: 庆阳市正宁县

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要在附近的庙里赶烧头炉香。男的要下沟或在井上挑担水,据说这担水可以担回“牛娃子”、“骡驹子”和“驴驹子”。妇女急忙下厨备饭,赶太阳冒花花,就要吃过又细又长又香的臊子面,俗谓这顿饭吃得早些好,早了全年人勤体健,诸事顺当。

早饭后,就开始拜年。据说,最早的拜年,也是因上面提到的那头叫做“年”的怪物作祟,人们在大年三十夜防范得好,未受伤害,大年初一大家一见面,互相都要说“恭喜恭喜”,就是恭喜平安。当然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实际生活中,拜年是人们庆贺新春、联络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

拜年,先拜祖先牌位,再给家里长辈磕头,接着去拜祖宗“影”。拜了“影”之后,就分别给亲邻长辈拜年了。有的阖族走在一起,有的“家门父子”走在一起,有的和自己的兄弟、儿孙走在一起,成群结队,三三两两,东家出,西家入,路上碰见长辈的立即爬下磕头,互致问候。每到一家,先拜其祖先牌位,再给长辈拜年。对于常不出门的老年人,过年能有这么多的人来磕头,是“德齿俱尊”的象征,更是乐不可支。拜年人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端上酒菜盘子热情款待,还要给拜年的孩子散发核桃、枣儿或零钱。由于需要去拜年的人家较多,在每一家逗留的时间都不太长,一般都不吃酒菜,但主人必须谦让一番,以示恭敬。旧时当地拜年也是一件辛苦的事,一天下来腰酸腿疼,但从礼仪上讲,该拜的都要拜到。否则,就是礼上有亏,落人非议。

拜年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或是到别人家中去拜年,别人也出去拜年不在家中;或是别人到自己家中来拜年,自己同样出去拜年了。这样,在人来客往较多的上层人家,大约从唐代开始使用“名刺”拜年。“名刺”也就是后来的名片,最早是用薄木片做的,后来才用纸做。用纸做成一种不大的小笺,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住址、官衔、贺词。春节期间,就派人拿着这种“名刺”到应当拜望的每一家去挨门投送,也就是今天十分流行的贺年卡的前身。

在大年三十或大年初一,如家里饲养着牲畜,要烧些米汤,汤里泡些红面摸,每头一盆,让它们吃喝个够。据说,骡马牛驴虽是哑巴牲畜,也是有灵性的,它们一年四季不辞辛劳为人们耕地拉车,并且还要挨打挨骂,皆因前世作孽造成,或是欠了人家的情和债无法偿还,所以才任劳任怨、伏首帖耳地听从使用。常有“所欠恩德,今生不能补报,来世做牛变马也要报答”的说法。虽然如此,人们也要体谅其辛劳,一年赏它一顿饭吃。另外,当地还有“出行”牲畜的习俗,就是在正月初一至初三左右,在牲畜辔头上绾上缨络和黄表花花,拉在打麦场上,按择定的时间方向转圈,并烧香表敬神,祈求骡马成群、牛羊满圈。

从正月初二就开始出村拜年了,其对象主要是舅父家、姑母家、岳父家等等。按当地常礼,一年一次的拜年是不应该少的,特别是刚结婚的新女婿,于初二或初三,一定要到岳父家去拜年。有的是新娘新郎一起去,有的是女婿一人去。到岳父家拜年,其“家门父子”都要分别隆重招待,俗叫“管待新女婿”。临走时还要给点小礼物,诸如袜子、毛巾、衣服、零钱之类。新女婿每到一家,内兄、内弟、内兄嫂、内弟媳、小姨子们难免戏谑一番,玩笑取乐。喝酒时让新女婿端大杯,千方百计,巧立名目,让其多喝;吃饭快毕时新女婿稍不留神,碗里的蒸摸就泡得冒了尖,使其放不下又难吃完。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有个底,不过都想通过这些玩耍事,观察了解新女婿的仪容风度、城府深浅、性格脾气、应变能力,进行互相沟通,便于以后交往。

北方(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