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溪,名治淇,号竹溪,1911年6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一书香世家。 物理学家、教育家。与彭桓武、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在表面吸附、超点阵统计理论、植物细胞的吸水等方面做过基础性工作。撰写了《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等我国第一批理论物理优秀教材,为建立我国理论物理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长期主编《物理学报》,主持审定中国物理学名词,为推动我国物理学的研究、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明汉字新部首检字法,独力编纂《新部首大字典》。
1929年夏,高中毕业,先后投考了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在两校都录取的情况下,因慕梁启超之名,决定进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王竹溪先生在班上最受叶企孙和周培源两位先生的器重。周培源先生对他的评语是:“对物理概念理解深入,并具有数学计算的特殊才能。”
1938年夏,王竹溪先生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
王竹溪先生一生的科学研究,涉及理论物理众多领域,尤以统计物理和热力学见长。在湍流尾流、气体扩散、吸附作用、超点阵(超晶格)和有序-无序相变、高级相变、气体性质、多元溶液、热力学平衡与稳定性、绝对热力学温标、热力学第三定律、植物细胞的吸水、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以及基本物理常数的确定等方面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最重要的,当推超点阵统计理论。
在这期间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有成就的理论物理工作者,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曾回忆说:“为了写硕士论文,我去找王竹溪先生。那时他是很年轻的教授,刚从英国回来不久。在王先生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的,这把我引到了统计力学的领域。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大猷)和王先生引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人们对他有着高度的赞扬,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恩哥曾评价王竹溪先生:先生倾其毕生献身物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见证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壮大。王竹溪先生热爱教育、乐为人师的奉献精神;学习先生严谨求实、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
杨振宁先生也说过:先生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中国几代物理学家都听过他的讲课。杨振宁、李政道都师从过王竹溪。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良师益友。作为王竹溪先生家乡的公安人民,我们倍感光荣、倍感骄傲、倍感自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