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里街道位于义乌市东部,区域面积72.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万,外来人口5.6万,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是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现代文明城镇。
古往今来,廿三里人民始终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耕耘和劳作,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为了谋生,廿三里人民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干起了“敲糖换鸡毛”的营生,手中的拨浪鼓声响遍了周边省市。尽管他们不畏艰辛,四处奔波,却连养家糊口都十分艰难。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这“拨浪鼓之乡”,廿三里人民所具有的商品经济意识,终于赶上了大好机遇。“春风得意马蹄疾”,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拨浪鼓之声发出了宏大的回响,在廿三里镇很快出现了小商品交易市场,并不断向义乌城区发展,终成今日闻名遐迩的中国小商品城。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廿三里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祥地。
廿三里街道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祥地,素有“拔浪鼓之乡”的美称。街道位于义乌市东部,与东阳市接壤,区域面积72.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万,外来人口5.6万,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街道交通发达:建成的甬金高速公路和阳光大道穿境而过,宽阔的稠廿公路使街道与城区紧紧相连,崭新的商城大道更是直通中国国际小商品城福田市场,实现了与市场的短距离接轨。
近年来,围绕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人居乐园”和构建“活力廿三里、实力廿三里、和谐廿三里”的目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率领全体干部、工作员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事业同步快速进步。2005年,街道实现税收突破了亿元大关。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39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48亿元,全年农民人均收入7730元。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街道有各类工业企业1800多家,以袜业、织带、化妆品、工艺品、塑料、玩具为主导行业。一直以来街道坚持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4亿元,比上年增长45.3%,工业销售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44.4%,规模以上企业可实现出口交货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46.73%,。街道园区开发的1.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共引进企业199家,目前已全部开工、投产。投资2.2亿元,规划面积162亩,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设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一期8幢已全部建成,不久即可投入使用。同时,企业创牌也实现了零的突破。2006年浙江洪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姜糖姜汤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称号;义乌市利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地球牌清洁球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艳庄化妆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6枚商标获金华市著名商标。
说起廿三里的拨浪鼓历史及其文化,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明末,已有为数不多的货郎在民间走街穿巷,初露雏形。到了清道光年间,已形成一个组织严密,分工细密的组织,这就是《义乌县志》所记载的廿三里“敲糖帮”的历史。
当时,廿三里“敲糖帮”按生意的活动方式,进行了严密的分工,具体分为“坐坊”和“担头”两类。“坐坊”,其组织有“糖坊”、“站头”、“行家”、“老土地”四种。“糖坊”的任务是把煎好的糖粒、糖饼、生姜糖用现金或货物贷给敲糖人,同时还收购代销敲糖人收来的货物;“站头”就是敲糖帮居住的小客栈,并经营糖担托运业务;“行家”专事采购各类小百货以供敲糖帮经营;“老土地”专收敲糖帮换回的货物。而“担头”,则是挑糖担赶生意者,“担头”里有几个领导人物,称为“老路头”,这类人由精于敲糖业务的人担当,且是从敲糖帮中公议推举的“精英人物”,其任务是由其独当一面,统帅一路糖担;“老路头”下又有“拢担”,是各村糖担的首领,由村推举并负责带领本村糖担,其能力略逊于“担头”;“拢担”下又有“年伯”,“年伯”的职位是由“拢担”任命,其任务是协助“拢担”的工作,同时,“年伯”要照管五至七副的“担头”;最后是糖担,又称“担头”。这些“担头”,就是“新手”,即初次出门的敲糖人,如同工匠所收的学徒,属“年伯”带领指导。另外,在吸收新糖担上,也要行拜年伯的手续。
至此,我们通过对历史上的廿三里“敲糖帮”的组织与经营方式进行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自然经济条件下民间自发的商品经济的活动方式,从表面现象看,它是“抱布贸丝”式的物物交换,但从组织及分工合作来看,完全是一种现代商业的组合,因为它完全具备现代商业的基本要素与功能。正因为廿三里敲糖帮的这种经营方式,使它具有了长期延续和发展的能力,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新的商品经济活动的强大生命力,催生了举世瞩目的义乌小商品世界。
廿三里街道政府网站:http://nsljd.yw.gov.c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