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陕西一大县——富平
大家好,我是东子,很高兴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富平,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的美让我无论身处哪里都会怀念。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南市所管辖。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总面积1242平方公里,人口83万,是陕西第一人口大县。交通优越、物产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全县南北长47千米,东西宽34千米,东邻蒲城、渭南市城区,南接西安市临潼区、阎良区,西连耀州区、三原县,北依铜川市。境内有G5京昆、西禹、富闫高速公路和106省道,咸铜、西韩两条铁路通过,交通便利。是全国著名的“墨玉之乡”、“石刻之乡”、“陶艺之乡”、“奶山羊之乡”、“柿子之乡”。
富平县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故乡和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故里。
历史沿革
富平之夜
公元前7世纪末,周室衰微,西戎南侵,平王东迁,移都洛邑,将迤山(今县境西南瓦窑头原畔一带)划辖秦国。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张,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秦统一全国后,以频阳属内史。 西汉高帝时(前206—前195),以频阳县属河上郡。另于县境南部设置怀德县(故址在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两县均属内史。景帝时(前156—前141),两县同属左内史。武帝时(前140—前87),又以两县归属左辅。新莽时(9—23),两县属列尉大夫。东汉时(25—220).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三国时(220—265),归属曹魏,仍称频阳县,属左冯翊。西晋时(265—316),自彭原界(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徙富平县治于怀德故城,与频阳县并存。东晋时(317—420),富平一度为苻秦所统治,曾在频阳县境内设置土门护军(故址今薛镇乡土木坊)。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将其辖地并入同官县(今铜川市),迁北地郡至泥阳县所属通川(今流典镇);又并泥阳县于富平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频阳县建制,划同官县一部,另建土门县(今薛镇),隶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治由怀德故址迁至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废帝三年(554),以富平县属宜州(今耀县)。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中华原置中华郡(故址今城关乡石佛原一带),富平县划归该郡管辖。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华郡,富平县改属左冯翊。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富平县改属京兆郡。炀帝大业二年(606),将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耀县),属京兆郡。恭帝义宁二年(618),又从华原县划出原土门县辖域,恢复土门县建置,属宜君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置富平道,归骠骑车骑统辖;不久,改富平道为玄武军。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高宗咸亨二年(671),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各划一部,在原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以美原县隶于宜州。大足元年(701),以美原县改属雍州。玄宗开元年间(712—741),徙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华朱乡旧县村一带),属京兆府。德宗贞元四年(788),定富平县为赤县(按:赤县非县名,唐代分县为等,诸等中有赤县,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县为州。哀帝天祐二年(905),划出美原县,设置鼎州,隶属耀州(二州不同级)。
五代时,后梁恢复美属耀州。末帝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后唐复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至后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未变动。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县同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即宋金两军“富平之役”后,金人以富平、美原二县赐齐(金人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熙宗天眷元年(1138),两县又同归宋。天眷三年(1140),复由宋入金。皇统二年(1142),撤富平县,以其地并入 美原县,隶属耀州。
蒙古军南下后,恢复富平县制,与美原同属耀州。世祖至元元年(1264),将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至此,富平县境内再无两县并存的情况。
元末明初(1368—1370),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属西安府。明末,李自成建大顺国于西安,县治仍设窑桥寨。
清代,富平县属西安府。
民国初,尽废府州厅制,平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23年(1934),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咸阳)。民国37年(1948),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耀县)。
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归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整编后,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区专员公署(1955年7月改称渭南专员公署)。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富平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管辖。1958年12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从铜川市划出,又恢复富平县制,复属渭南专员公署。1969年后属渭南地区至今。1970年5月13日,富平县治从老城区迁至新城区。
人口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中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
全县常住人口为 74338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 76245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 19066人,减少2.51 %。年平均减少率为0.25 %。全县户籍人口772285人,其中男395824人,女376461人。(截至2013年底,全县总人口近81万,富平县统计局计)
铁路
富平铁路建设始于民国28年(1939)年,当时仅有一条为煤运开辟的咸铜支线过境。50年来,在这条过境线路两端,分别增修了西(安)~韩(城)、西(安)~延(安)与梅(家坪)~七(里坪)等过境铁路。境内厂矿建有专用线路4条。1989年辖区内包括站场线路、复线总长已达110.41公里。火车站已由解放前的富平与庄里两个,增至7个,日办理旅客列车5对,接发货运列车达45对列。
文物遗址
西汉万年陵
西汉刘执嘉(?~前193) 沛县(江苏省)人,刘邦之父。邦即位,尊为太上皇,葬于万年陵(在今富平县吕村乡断原)。分栎阳县境置万年县,为奉陵邑。陵高约12米,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封土久遭破 坏,顶呈凹形,习称“八角冢”。冢南存清建陵碑一座,正中隶书“汉太上皇陵”。陵西北20余米处一大冢,传为昭陵后墓。1980年陕西省文物普查后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魏文帝永陵
元宝炬(?~551) 本拓跋氏,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北魏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姓元氏。孝武帝元修西迁长安,史称西魏。宝炬为宏之孙,京兆元渝之子,为宇文泰立为帝,史称西魏文帝,都长安,年号大统。与东魏分据长江以北原北魏领土。陵在今富平县留古乡大冢何家村东北,高15.4米,周长230米,陵园占地6670平方米。与其后乙弗氏、郁久闾氏合葬,称永陵。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宗元陵
李豫(726~779) 唐肃宗李亨长子。安禄山乱起,长安陷落,从肃宗聚兵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两京,平安史乱。宝应元年(762)即帝位,临朝18年。大历十四年(779)葬于元陵。在今富平县庄里与齐村乡之间的坛山之阳,依山为陵,封阙开阔。
唐顺宗丰陵
李诵(761~806) 唐德宗李适长子,储位24年。贞元二十年(804),患中风不语症,翌年即位。元和元年(806)病殁,葬于丰陵。在今富平县曹村乡金瓮山南,依山为冢,陵基高约800米。
唐文宗章陵
李昂(809~840) 唐穆宗李恒次子,宝历二年(826)即位。年33暴卒,葬于章陵。在今富平县雷村与齐村乡之间的天乳山之阳。
唐懿宗简陵
李漼(833~874) 唐宣宗李忱长子,年27即帝位。骄奢淫逸,迷信佛事,民穷财尽,国势日衰。卒年41岁,葬于简陵。在今富平长春乡紫金山阳。
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群
唐李渊献陵(当地称沙冢陵) 在三原县境,陪葬墓群则占据了富平县今吕村乡(旧称荆山原)全境。故有民谣一首:“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狐兔兢窜百鸟叫,墓冢嵬嵬罕人踪”。据《唐会要·陪陵名位》载:献陵附陪:楚国太妃万氏,襄邑王神符等合计25墓。“文化大革命”前,这些墓群中,除李神符墓前有唐碑一通外,其余皆为无名冢。据1981年3月1日调查:吕村乡褚原、留招等10村堡,东上官乡焦村、双富两村,合计58墓,已平毁33处,封土残存的25处,大大超过《唐会要·陪陵名位》所载数目。现存与已毁坟墓的封土,全为夯筑堆起,十分坚固,规模宏大,非民间坟墓。被毁墓中出土的墓志、陶俑等文物,证实全属献陵陪葬墓。
旅游
望湖楼
望湖楼位于富平老县城内东南隅富厚仓库故址。清同治八年(1869),由知县江汇川建筑。民国5年(1916)五月初六夜,毁于“逐陆”(承武)之役。民国12年(1923)重修为砖木结构日本式三层楼。第一层,门额石匾题“礼堂”二字。第二层,北门石匾题“建议”,南门题“望湖”;第三层,南墙正中匾题“藏书”,落款与二楼南匾同;北匾镶匾题“尊经”两字。落款均署“壬戌(1922)年冬书于郑州军次胡景翼”。
陶艺村
位于富平县县城北1.5公里处,国际陶艺博物馆群中的综合馆、北欧馆、美洲馆及法国馆、休闲广场、千亩果林苑、垂钓、陶艺制作等游乐设施已投入使用。果林园内现存各种苗木12万株,四季常青,到水果成熟季节,更是果香诱人,游人可以尽情品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