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概况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无霜期165天,作物生长期在200天以上,年均气温8.9℃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35.1℃,年均降水量240mm,年蒸发量1634mm,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现有18个乡镇,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4.95万亩。2009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2.58亿元,食粮总产量18.0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2元。
靖远县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逐步形成了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沿黄自流灌区主要包括八个自流灌区(包括永固渠、靖乐渠、沣泰渠、复兴渠、靖丰渠、恒丰渠、发源渠、民生渠)及30个千亩提灌工程,覆盖平堡、北湾、乌兰、东湾、三滩、糜滩等乡镇,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人口21万人。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成为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和生猪、鸡等畜禽养殖的理想区域。高扬程灌区包括兴电、刘川和三场塬灌区,主要覆盖北滩、靖安、东升、五合、刘川、大芦等乡,灌溉面积近37万亩,人口16万人。由于高扬程灌区土地面积大,人均拥有土地多,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县枸杞、地膜洋芋、四季豆、洋葱、番茄等林果蔬菜及羔羊肉主产区。干旱半干旱山区主要覆盖若笠、高湾、永新、双龙、兴隆、石门等乡,人口10万人。由于地处干旱山区,农业生产比较单一,但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籽瓜、西甜瓜、大枣、小杂粮及羔羊肉品质上佳,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靖远县域内光、热、水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四季变化显明,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种植业主要以蔬菜(含洋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四大类为主。全县农作物播种一般保持在115万亩左右,其中粮播面积76万亩,粮食总产量18万吨。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糜、谷六大农作物为主,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总产4.75万吨,分布于全县各乡镇;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总产6.27万吨,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总产1.4万吨,主要分布于平堡、北湾、糜滩、三滩、东湾、双龙等乡镇。
二、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从县情实际和资源优势出发,提出了建设“两带五区”和“三大支柱产业、六大农产品”基地的发展目标。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规模不断壮大,带动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平台。黄河经济文化旅游带通过依托黄河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旅游产业为延伸,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刘川工业区和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则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构筑优势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新的增长极。杜寨柯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将利用北滩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发挥中心辐射作用,发展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建设辐射北部八乡的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法泉寺-黄河文化旅游区将以黄河水电和航运开发为契机,依托县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业。大力推进“三大支柱产业、六大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逐步向区域集中,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沿黄自流灌区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高扬程灌区为中心的养羊基地,以兴电灌区为中心的枸杞种植基地,以北湾为中心的养鸡基地,以糜滩、乌兰、东升为中心的养猪基地,以高湾、大芦为中心的籽瓜基地,以石门、双龙为中心的大枣基地,以三滩为中心的苹果基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凸现。靖远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最大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成为全省的蔬菜、畜禽、林果主产区。
蔬菜产业上,以建设3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目标,突出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发展两个重点,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优质蔬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蔬菜生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4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84万亩、塑料大棚5.99万亩,地膜洋芋15.4万亩,蔬菜生产能力达到12.12亿公斤。东湾镇的日光温室辣椒、北湾镇的黄瓜、平堡乡的西甜瓜等反季节蔬菜瓜果种植,糜滩、大芦、乌兰、三滩等乡的塑料大棚辣椒、早熟洋芋蔬菜种植,五合、东升、北滩等乡的地膜洋芋、四季豆种植,刘川乡的洋葱、西红柿种植及阳光蔬菜高原夏菜、鸿泰番茄订单番茄种植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优势。
畜禽产业上,充分发挥“靖远羊羔肉”品牌优势,全面落实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着力建设百万只养羊强县。全县建成舍饲养羊示范点82个、标准化养羊小区65个,羊只饲养量达到84.1万只,其中规模养羊户达到1.05万户。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依托养殖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积极发展养猪、养鸡、养牛业。全县养猪专业户达到2100户(其中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专业户(场)达到14户)。全县猪饲养量76万头,生猪存栏33.4万头。养鸡专业户达到2236户(其中万只以上养鸡专业户达到18户),鸡饲养量达到568万只,禽蛋产量1540万公斤。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1个,全县奶牛专业户达到57户,奶牛存栏1045头。乌兰、糜滩、双龙、东升已发展成为养猪大乡,北湾镇成为全省养鸡大镇,高扬程灌区成为我县舍饲养羊、规模化养牛发展重点区域。
林果产业上,在特色优势上做文章,连片种植,规模发展,枸杞、籽瓜、大枣、苹果、文冠果等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12万亩、11.01万亩、2.41万亩、1.17万亩、5.8万亩。靖安、五合、东升、北滩等乡枸杞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高湾、大芦两乡的地膜籽瓜、西瓜,三滩乡的苹果,石门、双龙、兴隆的大枣、香水梨种植基地都已初具规模。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9户,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9户,农畜产品加工值达到5.2亿元。北方菜业、阳光蔬菜、长河食品、鸿泰番茄、盛源畜牧、富友家禽、国鼎养殖等骨干龙头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张,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脱水菜、番茄等蔬菜加工能力近万吨。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成大坝、北湾、东湾、平堡、乌兰、三合等9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面完成了靖远羊羔肉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茄子、辣椒、洋葱、大蒜、双孢菇、黄河蜜瓜、西瓜、脱水青刀豆等1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靖远羊羔肉”、“呱呱富鸡蛋”、“小口大枣”、“靖米”、“东湾驴肉”等农产品已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靖远羊羔肉”和“小口大枣”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乌兰大葱、高湾黑瓜籽、刘川高桩洋葱、永新大蒜等特色产品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先后发布实施地方农业技术标准20余个,11个农产品制定了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全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14个,其中省级重点园区1个,市级园区7个,园区总面积达到13万亩。依托三大支柱产业,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家,建成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12家。靖远先后被列为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第二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和国家级羔羊肉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
四、农田水利建设方面
多年来,我县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引、提、集、蓄多措并举,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34处,初步形成了以3大高扬程灌区(分别是兴电、刘川和三场塬工程,覆盖我县8个乡镇,受益人口16万人,灌溉面积40.8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78.5%。兴电工程是我县境内灌溉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工程,覆盖我县靖安、五合、东升、北滩4乡,受益人口11万人,灌溉面积近30万亩。刘川工程始建于1974年,1983年全线通水,已建成泵站34座,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52万亩,灌区人口3.2万人。三场塬工程是靖会电灌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建成上水,有效灌溉面积2.31万亩,受益人口为大芦、高湾2个乡、1.8万人)、11处万亩灌区、30个千亩以上灌区为主的农业灌溉网络。建成人饮集中供水工程4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12万处,卫生改水工程(水厂)5座,集雨水窖工程13866处,集雨水窖9.02万眼,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9万人。在沿黄两岸建成日光温室供水工程8处,有集中供水工程29处。
五、林业生态建设方面
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7.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9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3.8万亩。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46万亩,天保工程管护面积达到17.2万亩,营造“三北”防护林8.13万亩。城区大环境绿化已累计完成作业面积近万亩。哈思山、法泉寺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哈思山林区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