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罗城县地区生产总值29.8亿元,年均增长13.5%;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0.87亿元增加到1.91亿元 ,年均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7.83亿元增加到24亿元,年均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4.33亿元增加到8.7亿元,年均增长1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11.74亿元增加到32.28亿元,年均增长22.4%;各项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5.24亿元增加到13.92亿元,年均增长21.6%。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7.9:25.7:36.4调整为2010年的30.2:36.2:33.6。服务业发展加快,预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03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年均增长12.3%。[9]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01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收入2.37亿元,增长2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8元,增长13%。
农业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历来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种植业和林业、牧副、渔业均有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黄豆、红薯次之;经济作物以甘蔗、油菜为主,木薯次之。
解放前夕,由于交通闭塞和豪绅对农民盘剥,劳动力素质低,种植业、林业、牧副业、渔业生产落后,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民生活异常困苦。
解放后,种植业、林业、牧副业和渔业均得到较大的发展。1952 年完成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田地,生产得到发展,当年种植业产值1731.27 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7.53%;林业产值115.66 万元,占4.51%;牧业产值411.58 万元,占16.00%;副业产值250.78 万元,占9.78%;渔业产值4.44 万元,占0.17%。由于生产得到继续发展,1956 年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产值分别比1952 年增长10.73%、10.79%、41.66%、19.27%、84.01%。经济困难时期的1960 年农业产值下降,当年种植业产值仅1358.26 万元,林业产值53.14 万元,牧业产值363.90 万元,副业产值160.77 万元,渔业产值4.74 万元,农业总产值下降至1940.81 万元。从1961 年起,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发展,至1965 年,种植业产值上升至1384.83 万元,占农业总产总产值59.12%;林业产值85.93 万元,占3.67%;牧业产值442.13 万元,占18.88%;副业产值426.15 万元,占18.19%。但当时强调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鱼塘改种水稻,养鱼面积减少,产量低,产值仅3.19 万元。
文化大革命”的1976年,种植业产值2248.31 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6.27%;林业产值148.03 万元,占4.36%;牧业产值522.03 万元,占15.39%;副业产值465.78 万元,占13.73%;渔业产值8.29 万元,占0.24%。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各业生产均有较大地发展,1983 年各业总产值达到5334 万元。1985 年虽然遇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各业生产仍取得较好的收成,种植业产值达2910 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5.41%;林业产值886 万元,占16.87 %;牧业产值1001 万元,占14.06 %;渔业产值34 万元,占0.65%。由于管理、统计跟不上,副业产值仅421 万元。1987 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各业产值达到6929 万元。
2010年罗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8.58亿元增加到15.5亿元,年均增长9%。
2011年新增糖蔗种植1万亩,总面积达17.6万亩。新增两性花毛葡萄4300亩,毛葡萄种植总面积达3.5万亩。桑园面积发展到5万亩。宝坛有机茶科普示范基地被列为2011年中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24个第三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顺利通过区、市两级验收。投入1625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77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20处,2.4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1]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7亿元,增长5.98%;农民人均纯收入3384元,增长25.57%。
工业
县境内煤炭等资源比较丰富,宋朝初年开始开发,至明、清两代,仫佬族先民采煤、用煤已相当普遍。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开采铁矿。民国期间,仍间断地挖采煤、硫、锑、金、银、云母、石棉等矿,并开办炼铁厂、炼铝厂、炼银厂。这些厂矿均属手工操作。至解放前夕,除三堆硫磺厂(私人联营的手工业作坊)外,其余先后停办。
民国24 年(135 年),罗城县手工业行业计有烧缸、坛、罐,造沙纸、皮纸,织毛巾、袜子、土白布,榨油、榨糖、熬酒,编竹席、草帽、草扇、油笼,打棕绳、扎棉,制酒药、碱砂、蓝靛、纸伞、木板鞋、农具等30 多种。各地的手工业多系个体户,靠手工操作,沿袭原始工艺。民国30 年初,东门街有3 家引进缝纫机、手摇织袜机。同期,天河县有织席业97 户,锯木业87 户,缝衣业148 户,酿酒195 户,织布业21 户,碾米业289 户,榨油业183 户,铁制小农具业12 户,烟丝2 户,草履业23 户,竹器业18 户,陶器业13 户,砖瓦业1 户,共12 个行业822 户。
解放后,县财政逐年增加工业投资,使工业有较大的发展。1952 年投资0.08 万元,建立国营县属食品厂1个,产值34.36 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7.95%;手工业产值157.02 万元,占82.0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投资31.2 万元,兴建县农具厂、火电厂,并将东门镇小商贩食品店转为国营副食品加工厂。这些厂大都是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办起来的。1956 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手工业者转变为集体的厂、店,组。1957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共3 个,产值63.72 万元,占工业总产值21.71%;集体工业企业24 个,产值229.80万元,占78.29%。这五年期间上交税金381.025 万元。
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贯彻“调整、改革、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一些长期亏损或近期生产上不去的单位,实行关、停、并、转,县105 厂、才龙铁矿、磷肥厂相继停办。这一时期投资2263.90万元,新建汽车修配厂。1980 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有17 个,有职工9975 人,产值698.14 万元,占工业总产值68.20%;集体工业企业53 个,产值325.60 万元,占31.80%。其中手中业5 个,有职工262 人。工业产值158.84 万元;乡镇企业48 个,有职工1417 人,产值166.76 万元。这五年期间上交税金984.21万元。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继续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八字方针,江口、洞坎、卡马、台闯等水电站先后由集体转为国营,自治区开办的罗城矿务局改为劳改局,陆续调出职工往区内各厂矿。这时期,投资190.98 万元(缺1985 年数据),新建国营一洞锡矿、木材公司、木材加工厂。1985 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20 个,有职工13298人;集体工业企业48 个,其中二轻工业7 个,有职工163 人,乡办企业41 个,有职工1346 人。国营工业企业产值866 万元,占工业产值72.83%;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303 万元,占25.48%。其中二轻工业147 万元,乡办工业156 万元;城镇个体工业产值20 万元,占1.68%。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1189 万元,占社会总产值11.85%,占工农业总产值18.46%。当年,国营工业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1742 万元,流动资金447.4 万元。二轻工业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69 万元,流动资金31 万元,乡镇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219 万元,流动资金28 万元。
2010年,罗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820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县引进项目245个,签约资金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 亿元。工业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入园企业已达21家,2010年园区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7亿元,上缴税金6500万元。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2005年的5.06亿元增加到14.5亿元,年均增长23.4%,其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64.6%提高到79.6%,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0.5提高到0.9。
2011年,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家,比上年增加3家;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24亿元,同比增长45.88%,2011年完成工业产值10.3亿元,税收724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4%和20.3%,新增就业岗位400多个。
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55亿元,增长3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8亿元,增长44.4%。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wxq123456789
代言家乡:http://wutongzi.com/kan/guangxi/luocheng.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826276727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826276727/home?wvr=5&uut=fin&from=reg
文章网址:http://www.wutongzi.com/a/39403.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