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城区有一条路,名叫“朝阳路”,此路与市区主干道“人民路”,几乎平行展开。两路之间除了林立高楼,中间隔着一条小河,百二河。早在十二年前的一九九七年,十堰市在治理百二河时,在朝阳路的沿河岸的河堤上,修建起一组汉白玉的雕塑,取名“中华科技文化名人园”。
关于这个园,我曾经在我的长篇小说《犟河》中提到一笔。但并没有很认真、很仔细地赏析过。此后,离开十堰到江城工作,虽然经常回堰,但总是来去匆匆,无暇欣赏。
时值共和国60周年华诞,长假回乡,这才特意抽出一点时间,携小儿畅游此园,走过这条特殊的文化长廊,慢慢赏析家乡十堰人对文化文化名人园”起步,沿朝阳路靠百二河堤,自西向东而行,我开始了这次轻松的文化之旅。
看到第一宗雕塑竟然是贾思勰(xié),我既感到有些意外,又似乎感觉设计者用心良苦。
贾思勰,北魏时期中国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在十堰的“文化名人园”的雕塑中,何以会首推贾思勰呢?我想第一次到此园参观的人恐怕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吧。我不知道整体设计者的本意。但我想,首推贾思勰其理由至少有三:第一、十堰古属麋子国,早在新时期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建市前一直以农业为主;第二,十堰早期隶属郧县,很早就注重农田水利建设,是郧阳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据清乾隆时期的《郧县志》记载,“十堰春耕”曾是郧县十大景观之一,由此可见,十堰农业发展曾经超前于当时的时代;第三、尽管十堰经济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汽车工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中国、就湖北、就十堰而言,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贾思勰最大的贡献就是写出了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我想,十堰的先民们一定这本巨著中学习、推广和运用了许多农业科技知识。由此而来,首推贾思勰到也顺理成章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