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多彩的文物古迹

家乡区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文物主要有汉代铜镜、汉代金碗、隋唐木雕、扎萨克银印等。

临河县古城 临河区原古城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座较大的古城。按《水经注》记载和出土的汉代砖、陶器等文物考证,是西汉的临河县城遗址。城廓呈方形,北墙和东墙现残存基础宽约5米,高l~1.5米,缄墙中间有翁城,四角基础宽大。据当地人介绍,他们在1958年拉土上地时挖出银罐一个,内有金条(约筷子粗细, 绕做一团,重五斤左右)、银八吊、珠宝、金丝凤冠等金银器皿和制钱。城内现存有大量的汉砖块碎陶器等物。据大量的钱币推断,这座古城也被北魏,西夏及唐元、明、清等朝代沿用过,从地下文化层看,深达3.5米,分3层,底层为汉前文化层,中为汉文化层,上为唐代以后的文化层。

无名古城 临河区八一办事处新道村境内有一座古城遗址。此城呈正方形。边长约1里。残垣有清晰的西墙、北墙。底宽约5米,高1~2米。城内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呈目字形,中间残垣高约1米。城内现存汉代的砖块和陶片。据在北城墙上盖房居住了3代人的老乡介绍,他们在院中打井时还挖出过铜钱,他家铺地盖房的根基也是整块的汉砖。根据这些文物看.这也是汉代建筑的1座城,亦被其它朝代沿用过。究竟是一座什么城,有待进一步考证。

沃野县古城 临河区城关镇西的脑高村二社,有一处古城遗址。根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和学者们的考证,这处古城遗址是西汉武帝元朔年间所建的沃野县城遗址。此城已变成沙丘。但残垣在沙丘中时隐时现,南北城墙有残留部分。经实地查看步量,现存墙高1~ 2米,为泥与石沙夯成。墙一边长约l里,墙角处有较宽大的土墩,估计是角楼。城内还有土墩,且有腐木残渣,估计是当时较大建筑的基础。城内还有属于汉代生产的平面和绳纹砖块。城墙北面有多处砖砌墓葬,多年来被当地村民挖掘。出土的有陶器、五铢钱和三铢半钱,也有铜酒盅等器皿,均被村民当废钢卖掉,也有少数在村民手中。

黄羊木头汉墓(属河套汉墓)位于临河区黄羊木头乡西南6公里的民新渠畔,50年代做过发掘,调查共计153座。从残墓观测,墓葬均为长方形单室,呈东西向或南北向。暴露有薄长方形砖和大梯形砖。从残墓附近拾得的陶器有陶井、屋顶、博山炉盖、盘、钵等。老乡捐献有绿松石、铜带钩、篆字“李谈”铜印章、铜铺首衔环、“五铢”钱、“大泉五十”钱等。墓葬时代属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

甘露寺(常素庙) 常素庙,位于临河区新华镇境内,顾名思义就是常年把斋吃素,不吃荤腥。此寺始建于民国年间,后经几次重建、扩建现庙宇修建一新,坐北朝南,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二楼、僧房、斋堂、碾房等。主殿坐落在正北,左右为对称性建筑。殿宇高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金身庄严,环境清幽。寺内常年有僧人管理,香火旺盛。

民国十八年春,本地农民子弟斐金锥(法名寂成)返回故里做佛事传教。一日,寂成信步来到哈达淖尔村附近草滩,遇见一条白蛇将一只野兔紧紧缠住,想起古人“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心中断定此处乃吉祥之地。便自开了几亩薄田,种了些蔬菜谷物,在此处定居下来。寂成自己动手挖了三个洞,用泥巴塑了三尊佛像供奉了起来,每日烧香叩首。他几经寒暑,历经艰辛,终于有了些积蓄,便于1933年请了工匠建起三个佛殿与几间瓦房,里面供奉精雕细塑的观音、佛陀和普贤。

民国二十三年,后套大旱,寂成和尚凭借自己的高超道力,端坐法台诵经三日,求得菩萨显灵,普降甘露。自此庙宇改名为“甘露寺”。甘露宝刹建在这片荒草野地,就象一个美丽的神话转眼间传遍了四面八方,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纷纷前来观光游玩,顶礼膜拜。僧人纳徒传教,每日诵经述道,僧徒很快发展到二三百人。僧人又在门口垒起一座香炉,供来人焚香磕头念经许愿。香火也渐渐旺了起来……

寂成和尚于1935年云游出走,其师弟觉满主持寺庙。文革期间,寺庙被拆除。1983年佛事活动恢复,随后开始重建寺庙,1996年寺庙恢复甘露寺原名。经过几代僧人的营建,目前甘露寺已成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汉传佛教圣地。

妙闻法师童贞入道,爱国爱教,而且酷爱祖国传统文化。2005年,他成功组织举办了甘露寺首届观音圣诞书画艺术节。2009年建立了甘露寺藏书画艺术陈列馆,收藏全国各地书画家的墨宝丹青600余帧,吸引大批书画爱好者和香客慕名前来参观。藏书近万册的妙义书屋,为文史爱好者提供了阅读方便。2010年中元节,为配合文化部门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甘露寺成功地挖掘、恢复了失传近半个世纪的民间大型社火活动九曲黄河阵灯游会(俗称转灯会)。

班禅召 班禅召又名“法右寺”,最早建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百窑,于1334年落成。后几经兴废,最终于1958年被拆除,具有624年的悠久历史。

班禅召由西藏来的高僧纳旺禅喇嘛主持建庙,因而得名班禅召,初建时有僧人200多人。1469年,察哈尔乃古素八旗的王爷哈立珍汗为报私怨,将其纵火烧毁。1488年,班禅召迁到河套,在黄河北岸塔尔湾重新建庙。有僧人150名。但不幸又被洪水冲毁。清康熙年间,由依勒贺宝格达喇嘛迁至今乌兰图克重建,于1684年落成。此次建筑规模宏大,由大殿、脑包、经堂、塔林等建筑物组成。正殿称麦达尔大殿,阔36间,高10丈,殿内塑老佛爷坐像一尊,昼夜点9盏常明灯。殿正门上挂康熙皇帝赠送的金匾一块,匾高5尺,宽6尺,上面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着“法右寺”三字,匾的周围缠9条金龙,并雕有康熙的金印。大殿的东北部建有宝格达喇嘛脑包一座,为呼风求雨安顿四邻而用。每年阴历5月22日为祭雨日,届时举办摔跤、赛马比赛。大殿西北部建有日勒哈脑包一座,亦为呼风求雨而用,每3年祭雨一次。大殿前面建大经堂一座,上下二层楼。下楼堂内塑神3尊,各高8尺,塑八大神仙和十八罗汉,各高3尺。北二楼为曼巴金堂,东西两侧为藏经堂,内藏经文108卷,每卷重30斤;单珠日经文125卷,每卷亦重30斤。前二楼上放镀金铜像5个,各高3尺。东经堂内,每年从二月二十四日开始至四月十五日诵经七七四十九天。在正殿西建有天文学堂15间,专供研究天文学喇嘛学习用;正殿东建有医学堂15间,专供研究医学的喇嘛居住。在大经堂前建居巴金堂l座,阔15间,内塑牙孟达格神1尊,金质,高5尺,为四季念经之处。庙内供奉的主神是巴日汗巴各西,即释迦牟尼。庙院后墙外建有塔林,共63个塔,正中有3个高塔,各高3丈,两边各30个小塔,各高2丈。院墙全为砖砌。正门两侧内塑有4个火神,东西两墙设便门。院内东部有伙房6间,有大锅4口,每口可做200人的茶饭,小锅十几口。

每年正月十四和九月二十四各举办庙会一天,会间跳舞、摔跤、赛马,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庙内有僧人200多,活佛2人。活佛之下,有管理庙宇的喇嘛 2人,有管理大殿念经的喇嘛2人,有指挥具体事务的喇嘛1人,还有负责外事活动的喇嘛1人,还有负责维持秩序的喇嘛2人。以上18人组成召庙管理委员会,每年正月初二召开管委会会议,安排当年事务。

班禅召不幸在1935年被黄河水淹没,除麦达尔大殿外,其余均成废墟。嗣后,大活佛单备甲拉僧喇嘛又在原址修建了几座简易殿堂。1944年再次被洪水淹没。后由单生古石喇嘛重建了12间干珠日、单珠日藏经堂,10间色虎色庙一座;柴力更喇嘛建了5间寿太庙,苏力更掌木泰喇嘛给大二活佛建了两处住室。解放前夕有喇嘛100多人。解放后,小喇嘛有的还俗回家,有的到外地上学念书,大活佛出走,只剩二活佛和20多个老喇嘛守庙诵经。1953年七丈高的麦达尔大殿自然毁坏,二活佛“化去”(去世),单生古石喇嘛又在大殿的基础上建了一座简易泥砖塔,苏力更掌木泰喇嘛重建了30间殿堂。于1954年去鄂托克旗请来活佛,起名叫苏力更林沁,当年15岁,第二年又送往青海塔尔寺学经。

1958年大跃进期间,班禅召被拆除。

百川堡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又向华北、内蒙古进行扩张侵略,企图占领全中国。国难当头,晋绥公署主任阎锡山为积蓄力量,抗击日寇,同时实践自己“存在就是真理”的哲学信念,遂倡导“屯垦西北,造产救国”的口号。阎锡山看到河套地方土地肥沃,地处边远,便想把河套地区作为自己扩充实力就虚避实的后方基地。于是划拨部分官兵进入河套屯田。

1932年以后,河套屯垦区共建起17处新村,各新村的建筑形式统一为:村公所(即乡)建于中心,四周房屋安排分为房舍、仓库、栅栏等。各排房屋的四面筑城堡,挖壕沟,四角筑炮台,用以自卫。新村面积南北280丈长,东西280丈宽,计地1039亩。每户授地1亩6分3厘,居民建房用地以392户计,共占地639亩。东西南北四大马路,各宽6丈,用以行走汽车,植树。村公所建房45间,学校、医院各建房47间,碾磨房各20间,公共建筑总共179间。

为了铭记阎锡山“屯垦实边”的德政,屯垦军官们在早已破落的祥泰魁商号东侧(现临河新华镇所在地),修建了一座高5米的城堡,命名为“百川堡”。“百川堡”建成于1935年,堡内有砖瓦房百余间,花卉温室各一所。城垣四周和马路两旁都栽种杨柳树。内有办公室、会议室、库房、食堂、宿舍等设施。因阎锡山字叫“百川”,故以此而命名。同时,又将西距20华里的祥泰裕(现狼山镇所在地)改名为“永安堡”,其意在宣扬阎锡山所占地域永远昌盛、长治久安。

“百川堡”除建村公所、学校、医院等建筑物外,还建筑了一处“百川公园”。公园位于堡子中心,面积17亩。公园内的行道是按“百”、“川”二字设计排建的,以示对阎锡山办屯垦的纪念。在公园旁设一所很雅臻的图书馆,藏书颇多,有专人司职,供官兵阅览。堡子外边,分东西南北四大马路,开设商场,铺面颇多,是周围数十里内的繁华贸易中心。

1939年春,傅作义将军率部进驻后套,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百川堡召开了著名的“抗战建国讨论会”,统一思想,鼓舞斗志,为后来的后套抗战奠定了基础。实行新县制后,临河县第二区公署驻扎于此。解放后改叫新华镇至今。

米越(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