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美食

家乡区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 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 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所以说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饮德食和、万邦同乐”。 河套地区有道小吃,名唤“面精”。“面精”,又称酿皮,有独特的制作工艺。白面用温水搅拌成面团,揉搓光滑后再放在清水里反复揉洗,将其中淀粉洗去,直至面团洗成蜂窝似的软胶状,放在锅里蒸煮,摊晾而成。吃面精最好凉拌,近年也有用油炒者。凉拌面精配料有清醋、盐汤、芹菜(或黄瓜)丝、咸菜丝、油煎辣子、辣油、香油等,是妇女们喜爱的地方风味小吃。面精要数“巴盟面精”最为闻名,近年来在呼市、北京等地很有市场,不少的小吃商贩还打着“巴盟面精”的旗号四处扩展河套饮食文化。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道我们家乡最具特色的菜。首先是猪肉烩酸菜,这道菜在我们河套地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做法是将所饲养的家猪膘肥体壮、肉质上成;腌制酸菜所用的长白菜,得黄河水的充足灌溉和八百里河套川的充分日照,经过腌制,色泽鲜绿,富含水份,最适宜做猪肉烩酸菜。 中最有特色的是槽头肉烩酸菜。入冬后,在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左邻右舍都要帮忙,一大锅喷香诱人的槽头肉烩酸菜赛过所有美味佳肴。地道的河套农家烩酸菜吃起来松软可口,酸中带香,猪肉肉多而无膻味、肉软烂绵香、肥而不腻;酸菜滑嫩爽口,汤少而不干硬,无论是泡米饭还是就馒头,都是上好的家常便饭,如果再佐以几瓣大蒜,味道更是鲜美。饭饱之际,再喝一碗热腾腾的开水泡酸菜,便真正体会到美滋滋的味道了。 面精 面精是用河套优质面粉做成的。面精的做工很辛苦,白天出售的面精,一般都是在夜间完成的。做好的面精嫩白细腻,薄如纸张。面精的调料有香油、辣椒、葱花等十余种,还有西红柿、黄瓜、芹菜,咸菜等调味菜,调出来的面精红绿点缀,色、香、味俱全,不等走进面精馆就能闻到飘在空气中的油香味,看着更能引起人极强的食欲,吃起来精、滑、香、辣,好不爽口。不少人跨出河套地区,在外地也吃酿皮,却再也没有河套面精独特的风味了。 河套硬四盘 河套地区的餐饮业中,有一道名不虚传的美味佳肴,这道以肉为主料而各具特色的菜既是河套地区办红白事宴、过年待客的必备佳肴,又是城镇餐饮业中的一枝亮丽奇葩,它就是“河套硬四盘”。河套硬四盘是红烧扒条肉、酥鸡、清蒸羊肉、丸子四道菜的统称,它的制作分别以河套猪肉、鸡肉、羊肉、牛肉为主料,加鸡蛋、淀粉、葱、蒜、食盐、花椒和大料等十余种调味品,经煮、蒸、炸等七、八道工序而制成。红烧扒条肉肥而不腻、肉味浓郁、软滑适口;酥鸡外酥里嫩、香气扑鼻、咸鲜适口;清蒸羊肉清香爽口、味道鲜美;红烧丸子色泽金黄、鲜美糯嫩。真可谓色、香、味俱全。河套硬四盘也象征着憨厚、纯朴的河套人,吃起来畅口、地道、实惠,让人百吃不厌。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偷吃我妈做的酥鸡,至今回忆起来仍旧是无上美味。 焖面 后套的焖面没有武汉热干面、西安的卤面出名,但做法极其类似,因为油多肉大味重耐饥长力气,在当地是一款男士食物,当然女士也很喜欢吃,一般情况下,吃焖面的时候,人的饭量总会上涨一到两碗,男女都不例外。焖面的做法是在烩菜的基础上,把切短的、偏硬的手擀面条覆在土豆和肉上,半焖半煮,水干面熟,把肉菜面调拌在一起,可软可硬,烹调的人根据吃饭人的口味而设定水多少,火大小。不过焖面的上品看重口味“蓉(或是融)”,即不软不硬,调味料和肉菜味道全部渗透到面里面。 油糕 河套人有句俗话:办事宴的早餐要吃好,羊肉粉汤软油糕,软溜溜的油糕胡麻油炸,人人吃了人人夸。 羊杂碎 羊杂碎是河套地区的一道美味,它以色鲜味美、货真价实的特点闻名于河套地区,倍受河套人的喜爱。羊杂碎用河套人常说的“羊下水”做成,主要用料是羊肝、肺、心、肚子、肠子和羊血等。熬羊杂碎还需把煮好的羊下水切成小块或条状,加入水,再放点山药、辣椒、葱蒜和调料等,熬上一半个小时,一锅香喷喷的羊杂碎便做成了。熬好的羊杂碎色泽红艳、香、味俱全,吃起来鲜而味美,辣而爽口,香而不腻。连汤带水地热热吃起来,让人大汗淋漓,浑身舒畅。羊杂碎中各脏器都有不同的味道,肝香酥,肺质绵,血、肠爽口,汤味美,河套的男女老幼都喜欢吃。 由于人的来源各异,属于文化范围的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比如饮食,早年间这里的“西人”和甘肃人喜吃面食也善作面食,比如拉面、面筋、酿皮子等等,都当属他们的专利,山西河曲人做的酸饭、酸粥最好吃,“侉子人”则爱吃鱼汤泡米饭„„河套烩菜,这不知是哪家的专利,“大集体”时有言:“分红一块,蒸饼烩菜,分红一块六,酸菜烩猪肉”,是当时农民的“小康”。如今烩菜成了整个河套人喜欢的家常菜,而且在各大饭店登堂入室,倍受青睐。这说明了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的,多少年来,各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蒙古族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等等,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形成了如今独具魅力的河套文化。 巴彦淖尔地区盛产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素有“塞上粮仓”之美誉。农作物用黄河水浇灌,昼夜温差大!小麦面筋含量高,麦香浓,品质好,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2005年12月,“世界拉面大王”厉恩海受邀来巴彦淖尔市表演了自己的绝技:用1公斤河套牌面粉抻出200多万根拉面。 用河套面粉制作的面食,品种多样、实惠占长,深受巴彦淖尔人喜爱。人们除煮着吃面外,还采用蒸、焖、煎等多种方法。 猪肉臊子醒揪面 。受大众喜爱的民勤醒揪面,不少本地人也会做得很地道。一些当地人也称其为“醒酒面”,因为在酒后吃上一碗醒揪面非常舒服。猪肉臊子醒揪面用河套面粉作原料,猪肉作臊子,再加上当地臊子的制法,遂演化为当地的一道美味面食。作法是把面和好并捋成二指宽的条,抹上胡油醒着,然后熬上一锅浓香的猪肉臊子,把醒好的面拉成薄条,一片一片快速地揪在锅里煮熟。该面食面片光亮筋道,臊子味道香浓, 发展到今天,已是东西南北、各类菜系应有皆有,餐饮更具大众化特色和文化品位,各类火锅、炖菜、烩菜、炒菜、海鲜等成为人们不同的喜好,一些国内名菜和西餐也在部分城市粉墨登场,有些农家菜、地方风味小吃一时成为饮食时尚。

米越(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