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城+——匈奴头曼单于、西汉侯国都城

家乡区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临河古城,建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位于临河区古城乡。曾出土金丝凤冠,据考证曾为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的都城;西汉王朝时为代恭王刘登之子刘贤的侯邑,时称临河侯刘贤,为西汉王朝400个侯国之一;唐时一度为西受降城。

《绥远通志稿》对临河故城作如下记述:

临河故城,亦汉朔方郡属县,在黄河北今临河县境,古所谓南北两河之间也。

《水经注》: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河水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又东迳临河县南。

《清一统志》:临河故城在朔方故城西北,汉置,属朔方郡,后汉省。《水经注》:北河迳高阙南,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又南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按黄河北流,迳故朔方之西,行五百余里,一支分为二歧,东注,水经所谓南河也,其北河流至套外之阿尔布坦山南,迤西溢为大泊,土名腾格里脑儿,即古屠申泽也。自此屈而东流,过古高阙南,行二百里许,稍东南流,又折而西南,与南河合,水经所谓北河南屈,迳河目县左,又南合南河,是也。始直后东行,迳古五原之南,至大土尔根河入河处,始转向东南行,过古东胜州境。以地势测之,汉临河县在北河之南,南河之北,水经所谓自高阙南,东迳故城北者,北河也,自临戎县北而东迳县南者,南河也。

《方舆纪要》:临河城在临戎城东,汉初属朔方郡,武帝封代恭王子贤为侯邑,后汉省,或曰,唐西受降城即其地。

案清董祐诚氏《笺校水经注》曰:汉志,县属朔方郡,后汉省。《元和郡县志》:西受降城,汉临河县故里,盖临河兼有河北地也,故城当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北,两河之间。此说与《一统志》及今地形均相符,至《方舆纪要》谓在临戎城东,则移临河于河南矣,殊为失考。
(《绥远通志稿·卷十二上》)

《巴彦淖尔盟志》对临河古城做如下记述:

位于临河区古城乡,边长约1100米,按《水经注》记载和出土的汉代砖、陶器等文物考证,属汉临河县城遗址。城呈方形,北墙和南墙现存有基础宽约5米,高1—1.5米,四角基础宽大。据当地人介绍,他们在拉土时,挖出银罐、金条、银八吊、珠宝、金丝凤冠等金银器皿和大量的铁钱(拉十几胶车卖给供销社)。城内现存有大量的汉砖、陶器等物。此城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史料记载,还被匈奴、北魏、西夏、唐、元、明等朝代沿用过。
(《巴彦淖尔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火鹰先生对临河古城做如下记述:

今临河县城北、狼山口正南、乌加河南岸,有一座土质板筑古城遗址。城近方形,经实测,东西850米,南北800米,城墙残高1至2米,基宽8米,西墙全部,南墙大部被毁成平地,今临狼公路在西墙外通过。南墙西南段有几座现代墓葬,城内西半部和西墙外为现代居民区,住宅旁农耕。南墙外东南部为现代居民区。古城南北墙中部有门,门有瓮城门向东开。古城四角有观烽火的角楼遗迹,角楼基础圆形,直径20米。

在城内采集和考察发掘情况如下:

一、古城南门东侧,发现薄麻布纹砖,东城墙南部内侧发现两座窑址,墙壁上有红烧结土,并发现薄、厚麻布纹砖灰陶片。

二、经探测发现地下有两层文化,城东北角深探6米全为文化层,出有草木灰和碎砖块。

三、经发掘在城中部出土石珠、金器一批,其中有雕花金盘、金饰件等。

四、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群众拉土,挖中部台地,出土银瓮一口,内盛金银首饰、珠宝、金质沙冠一顶,此物当时被破坏私分。城内东北角出土很多铁块,铁块上有圆形硬币样,揭开可看到“乾佑通宝”字样。乾佑是五代后汉高祖刘暠年号,为公元948年。

古城的时代,以文献记载,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公元前209年前,统一各部立大单于,建都头曼城,据学者们考证,认为五星古城为匈奴都城,经探测该城下层文化为头曼时代文化是可能的。另据发现金质沙冠可证都城是可信了,无閼氏(皇后)、嫂居次(公主)居住不会有凤冠,是秦汉时的用物。《绥远通志稿》临河条中曰:汉置临河县于黄河分流处。即北河之南。南河之北。当是五星古城,即汉之临河故城遗址。《通志稿》认为,故临河县城,亦即今县治所在地,经调查今临河县四周无古城遗址皆误也。

 

米越(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