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社临河通讯 本县为绥西重镇,北依狼山与外蒙古毗连,南与乌审旗接壤,西以乌拉河隔宁夏,东以昭和渠界五原。黄河横贯其境,杨家河、黄突龙亥河、产金河(永济渠)等大干渠水势畅旺,灌溉极便,支流如网,地质肥沃,产以小麦、糜子为大宗,常称之为“绥远的米粮川”。
居民之由来
临河原为蒙人牧场,清乾隆平西后,(一)始有晋冀经营蒙商者往也,乃落户。清末冀人王同春辟荒于套,开挖大渠,耕者日多。迨产金河(永济渠)开后,业农于临者渐增,多晋冀籍人。今一区李元祯之祖父李三为其始主。(二)隔岸山陕两省之河曲、府谷二县地硗民贫,生计艰难,故无以维生者流,无法立足者辈多渡河往焉,今四区杨家即其鼻祖。(三)民九冀省荒欠,饥民襁褓其子,负篓担挑,西逃来绥。越包入套,见地利生厚乃留,其后该省往来经商者又增一批。(四)清末民初,绥省盗匪蜂起,无赖地痞、赌徒者流日多,见弃于闾阎者多逃于套。今三区张应即此辈之首脑。民十七十八绥省年饥,包萨托固等县之灾民多逃往焉(当时粮价因以飞涨,富户多死存不卖,刁抢时闻)。(五)湘鲁两省之移民,此其住民来历之大概也。至其分布情形,河曲府谷籍者,遍临河,四区尤密。晋冀人散处一区,业商者聚于三区陕坝。山东移民聚于二区,萨托固包籍者下落一三区者多。此外尚有宁夏籍者,为数甚少。
十年前山村
临河县城原名强家油房,十年前系一山村,住户仅强姓一家,素操油业,以是人呼之为强家油房。今城东北隅之大营房即其故址,人已流散。民十四西北军驻绥,萧振瀛氏设治于临河,辟划城垣,修筑县府、马路,强令四董事——杨李傅汪——赶修城围,入冬工竣。十五年春,正街商号建筑齐全,工程亦多巍峨,俨然一小市场。夏末冯玉祥退劫遭损,民十六冬石匪鼠扰,后赵青山率众劫攻,城几失陷,商多停业。民十九年春永济渠泛滥,城遭淹没,县府以西之商号咸倒闭,迄今萧条异常。城内住户百数十家,院多无墙门,房屋零落,登城俯视,宛若棋子。东关较热闹,两傍商号,布伏席片,高架铺前,添加风光不少。街头巷尾,堆置硬材竹机。售者高声叫卖,烟馆多如粪蛆,三家一个红灯笼(标志),五家一个清水净烟小牌。死焰臭气刺得脑子疼,尘土挡得眼也睁不开。看不完的明妓暗娼,满耳听得尽免幺去二的赌声,风味别致。城中除户家外,多政务机关:县府、党部、四局、商会、征收局、塞北关、邮电两局、屠宰局……为临河政治中心。
商业之中心
陕坝现名太安镇,距县城八十里,东滨黄突龙河,为第三区公所所在地。昔为教会所据,住民众教徒,教会筑有小城,备有枪弹,设有公学一所,教徒住就,其经费每顷地附加粮二十元(前载县令停加),作势力雄厚,独自为政,县令等于废纸。自萧氏强卖为其霸占之土地后,劣势乃敛,一城仅辟一门,街道紊乱。方向难辨。房屋多歪,商号挤满,日常用品略全,价较县城廉,高于绥市二倍,商会办事处设于此。居民七百余户,有正当职业者很少,妇女多过送往迎来生涯。服装时而不髦,膊系手绢,裤口阔尺许。
豪富之集聚
蛮会名太和镇,距县城九十里,陕坝二十里,位于黄突龙之下游。土地之肥美,为全县冠。每亩平均年产粮石余,耕作简易,资垫无几,获利却大,居民多殷实。民十八包东大饥,临河丰收。由临运粮一石,到包可得卖价三十几元,因以发财者颇多。著名之豪富张应、刘计、巴原占、李三、郝成等皆居于斯,人多视之为临河的经济中心。其民皆奉教,信仰颇笃,询其原故,多称所耕土地乃教堂赠送,发财全依靠教堂,奉之若天者,不忘恩情也。
地主与佃户
四区之杨家拥据肥田四千余顷,上田约三百多顷,杨家河为其所有,入款颇巨。一区李元祯有地三千多顷,实买三百余顷。此二姓原为王同春之工头,其最初之土地为王氏赠,其余大部系西北军所用之军差收据,存于彼等之手,退却时冯着垦六分局拨土以偿,(按:一四两区之地土,皆二姓之佃民佃户,对政府所生关系,均由二姓包揽,故此说颇有成为事实之可能。且民九以前,一四两区区长,向由杨李二姓充当,此更有成为事实之可能。传称二姓在垦六分局挂地之书名,多系其地户,其因在此。)次者如三区之傅妥来、张应、郭兴、郝城、刘七……其土地多来自教会,出价甚微。二区之陈王二氏等等每年租地由佃户,每顷收租银七十、八十两不等,所纳税赋军差摊派,先交地商人,政府成总局向地商人收取,政府收一地商人帐上,认为惯例。佃户之于地商人,形同奴婢,年须奉重礼若干与地商人,买其欢好。平时举处若与地商人相背,或道地商之不善,亦遭驱逐。至交纳赋税,加以粮物,地商人悉以低于时价之价收之,辛勤终年,完衣足食者无几。灾欠之年,政府恤发之赈款,多难见着,如民十六之流通券,民十八骑兵四师偿还之军费两万元,民十九郭凤山偿还之军费八千元,民二十年春季之兵灾善后救济款……各地商人均筑有小堡,养有家兵,自备枪弹。出门时,随带卫兵两名,威严十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