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位于黄河北岸,阴山南麓,河套平原中部,南临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故名“临河”。
临河区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巴彦淖尔市的行政中心,居河套平原腹地,坐落在黄河“几”字弯上方,南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北依阴山,东与乌拉特草原紧密相连,是巴彦淖尔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40°34′~41°17′,东经107°6′~107°44′。全区总面积2,354平方公 里,其中区面积29.1平方公 里。区辖11个镇、3个乡,城区设10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有蒙、汉、回等14个民族,55万人口,其中城区人口26万。
临河区历史悠久。考古表明:早在五万年前,河套平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著名的“河套文化”即萨拉乌苏河畔的考古发掘表明,处于智人时代的“河套人”,曾在黄河岸边制造石器,从事狩猎,食肉衣皮,创造了河套地区原始时代的物质文明。阴山岩画研究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阴山南北就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理想家园。那时,阴山河套一带草木茂盛,百兽出没,生态极好。周宣王派大将南仲率大军讨伐居于阴山河套地区的猃狁之族,并在包括今临河地区在内的朔方筑城防守。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君临河套,“至高阙为塞”,设九原郡。临河属赵国九原郡之西部地。当为临河见于史籍之始。
汉武帝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统兵十万出云中,北伐匈奴,收复当时被匈奴占领的黄河北河以南平原地区,称“河南地”。汉王朝在河南地置朔方郡,下领十县,临河县是其中之一。其县城筑于今新华镇境内,隶朔方刺史郡统领。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匈奴再度南下。至献帝建安年间,临河县废。直至三国及晋初,临河地区长期为匈奴牧地。西晋永嘉以后,临河地区又迭次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勃勃夏属地。
南北朝时,北魏政权设立镇,临河地域属沃野镇辖区。隋初属丰州,大业三年(607)撤州置郡,属五原郡。唐初隶关内道,贞观中改州置郡,属九原郡。景龙二年(708),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临河属西受降城。宋、辽、金、夏时,皆为西夏属地。元灭西夏,设云内州,临河地区属云内州之大同路。明初,地属宁夏卫。未几,即入北元蒙古部属。北元中兴之主阿拉坦汗曾驻牧河套地区。清初,分属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和右翼后旗。
乾隆以后,置道设厅,隶归绥道萨拉齐厅。光绪二十七年(1901)隶五原厅。民国初年,改厅为县,属五原县。民国十四年(1925),析五原县丰济渠以西地置临河设治局,筑城强家油房(今城关镇),直隶绥远省。民国十八年(1929)十月升格为县。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国民党军政当局宣布起义,临河县属绥远之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同年陕坝专署改称河套行政区,隶属未变。1958年河套行政区与巴彦淖尔盟合并,临河县隶巴彦淖尔盟。1984年12月11日,临河县改为县级市。2004年8月26日,巴彦淖尔撤盟设市,称巴彦淖尔市,临河市更名为临河区。
临河区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是一座发展的城市,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东风,临河区在新千年初提出建设“北方羊城”的宏伟目标,确立了“工业立区、城区带动、养殖富民”的发展思路,区委、政府积极适应入世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转变政府职能,治理经济环境;集中精力
加快发展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提升产业化,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3亿元,同比增15%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了西部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区前50位。
临河区的地方工业主要以绒纺、食品、服装、冶金、化工、建材、酒业、制药、民族用品为主,产品达200多种。全区共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625家,其中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37家。恒丰集团、金川保健啤酒、得利斯食品、维信集团等已成为地区龙头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名扬海内外。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临河区农副产品的特殊品质。绿色、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基本形成(粮、经、饲)三分天下的种植格局和南北林牧业、西部脱水菜、东部特色瓜果、城郊保护地的产业格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葵、甜菜等;经济林果和土特产品有蜜瓜、西瓜、苹果梨、枸杞、土豆、韭菜、豆角、青椒、蕃茄等;所产小麦是国家一级优质小麦,是中国重 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中国苹果梨之乡”。全区4个乡镇被定为北京放心菜基地,有14个乡镇被自治区认证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成自治区首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之一。
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这一方热土养育了一群勤劳质朴的后套人,他们热爱这块土地,我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自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