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果院的来历圣
果院在集美后溪珩山村田厝。一千多年前,还是唐朝的时候;海面比现在高,溪水比现在宽;海涨大潮,天降大雨,往往冲垮堤坝、淹没良田。有个和尚卓猷来到这里,建了一座佛堂,供奉泗洲大圣,说这大圣可以镇伏水中妖魔。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元兵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皇帝赵显。那年十一月,一些宋臣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为帝。元兵进军福建。赵?与群臣坐船南逃,到了嘉禾屿,也就是现在的厦门岛。那时厦门岛是同安县的一部分。同安县令正愁没什么东西献给皇帝,忽然有人报告,泗洲堂前的龙眼树结果了!县令想,这可是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马上叫人采下龙眼,献给皇帝。他对皇帝说:“龙眼每年都是七月结果成熟,现在已经是腊月,这是天赐佳果迎接圣上。”小皇帝很高兴。有位大臣在旁提醒道:“龙眼一年二度结果,预示我大宋朝再度中兴。圣上可为泗洲堂赐名,以使臣民永世承受龙恩。”小皇帝提笔写了“圣果院”三字。从此,泗洲堂就改成了“圣果院”。
为什么有二使、三使、无大使?
圣果院后殿供着两座神像,分别被称为二使、三使,却没有大使。这种供奉神的形式可能是天下独一无二。要说其中缘由,就得从清朝初年说起了。
清朝初年,灌口已经成了非常热闹的集市,泉州、漳州的人,也会到灌口来做买卖。
圣果院前有条圣果溪,溪上有座桥。有一天,有个到灌口卖棉花的人经过这里。天很热,卖棉花的把棉花担子放在桥头,捧起溪水洗脸。这时,正有三个孩子在溪里洗澡。那个最大的孩子很调皮,往棉花担上泼水。卖棉花的很生气,说:“你以为泼了水我就挑不动了吗?告诉你,我有的是力气,连你一起挑走也不嫌重。”说完,抓住泼水的孩子,放在担子上,挑起就跑。到了灌口凤山庙,他放下担子,回头一看,孩子不见了,却有一块略具人形的头。卖棉花的吓坏了。心想,“我只是开个玩笑,叫他不敢再调皮;卖了棉花还要把他送回去。现在麻烦了。人家父母找我要孩子怎么办?”他愈想愈怕,扔下木头跑了。
当时灌口凤山庙刚建成,还没有神像。几个老人和工匠正在庙里商量用什么材料做神像呢!有个刚从外面进来的人说:“刚才有个卖棉花的人放在门前一块木头,猛一看就像个人坐在那里,这不是老天送给我们做神像的材料吗!”于是,就用这块木头雕成神像。因为神像是按过路的指挥使的面貌雕成的,所以叫“大使公”。
说起那三个在溪里洗澡的孩子,珩山人也见过,只是不知是哪家的。这时,才知道三个孩子都是神变的。村民认为,大使公到了灌口,他的弟弟没有同去,想必是愿意留在珩山。于是,在圣果院供起来二使、三使。算起来,圣果院还是大使公的老家,所以直到民国初年,灌口人每年还到圣果院“请火”呢!
圣果院为何有钟无鼓?
到了佛寺,一进山门,就可以看到钟楼、鼓楼分立东西。有的佛寺没有钟、鼓楼;但是,也有一钟一鼓置于大雄宝殿两侧。圣果院却看不到钟也看不到鼓。老人们说,圣果院原来有钟有鼓。钟,是1958年“大炼钢铁”“炼”掉了。那鼓呢?鼓“飞”到凤山庙去了。
却说,大使公在灌口凤山庙受八方香火;二使、三使在圣果院也得到虔诚供奉。圣果院每天晨钟暮鼓,声传十里;凤山庙却静静悄悄,大使公觉得很没面子。心想:“两个弟弟有钟有鼓,我做大哥的什么也没有,岂不被人笑话?”于是,施展神通,让鼓“飞”到凤山庙。圣果院的鼓突然没了。大家都很着急。院里老和尚掐指一算,知道钟是被大使“运”走了;过几天还会来运钟。于是,叫人在钟上钻了个洞,钟就飞不起来了。从此以后,圣果院就只有钟没有鼓。
圣果院的鼓真的飞到凤山庙了吗?当然不是。
据元至正十几年(1359年)张仲复撰《龙山圣果院祠堂内碑记》圣果院前身泗洲堂始建唐,是佛堂。唐朝时,佛寺、佛堂有钟无鼓。元朝初年王西畴出资整修圣果院是“稍存旧贯”也就是勉强保留原来规模,没有增加。泰定庚午(1330年)王西隐重建圣果院,“法堂、钟楼、三门、廊庑其延袤皆整齐有序”还是没有钟楼或钟,明进士康尔韫所书大门对联“泗海信徒诵经古钟楼,洲滨贤仕吟诗书法堂”在对联中,一般以钟鼓相对,这里不用鼓是因为圣果院没有鼓。康熙、乾隆年间的碑文也没提过圣果院有鼓。可见,圣果院是本来就没有鼓的。“飞到灌口”之说只是个故事而已。
了解更多集美风土人情,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freezesnow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