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咸宁的特色名俗,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咸宁农村的一种古老名俗——泡谷米。
早时在湖北省咸宁市的农村,大家都喜欢吃泡谷米,这个沿袭已久的风俗是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所谓泡谷米就是将稻谷放入大锅煮熟,煮沸,以至把谷煮“开花”为止。然后暴晒干透,不除谷壳,直接倒入石碾中碾成熟米,即成泡谷米。也有的用石礁舂至熟米。在中伙铺一带就也叫做煮熟米。这种米颗粒整齐,没得半粒强米,都是成饭醇香、可口,老人小孩食后易消化。这种米特别耐煮,煮后成饭比普通的饭粒硕大一倍有余。如果突然来了客人,不用再加密煮饭,只需加水延长煮饭时间就可增加米饭数量。夏天加绿豆煮粥,消暑解凉,提神开胃。所以民间有:泡谷米,香又甜,煮粥饭寿延年的说法,昔日的泡谷米,是人们饮食结构中的主食。那为什么人们爱吃这个,并且还成为了主食呢,这其中是有一个感动的故事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农村人家,儿子被官府抓去服苦役去了,家里只剩下婆媳两人相依为命,以打草鞋卖度日。后来年景又不好,加之兵荒马乱,打的草鞋卖不出去,所以连野菜加稀粥都喝不上,再加上婆婆年迈体弱,病饿交加卧床不起,媳妇知道婆婆是因为小病之外主要是饿成这样,媳妇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用尽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无法使婆婆喝饱一餐粥,走投无路,只有到村里的大户人家里讨些残根剩饭给婆婆充饥,但婆婆的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媳妇就在想是不是这些饭所致,所以就把这些诶剩饭用泉水洗干净,然后再拿到烈日下暴晒,最后用文火煮成稀粥一口一口的喂婆婆,就这样一日一日,婆婆的病有所好转,媳妇有喜又忧,忧的是不知道吃的从何而来,只有远走他乡,越讨越远,然后将讨来的洗干净和晒干的饭十天半个月往家里送一次,就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媳妇风餐露宿,积劳成疾,暴病身亡。而婆婆却活了99岁,临终前,家里还有不少媳妇讨回来的干冷饭(剩饭晒干后人们叫干冷饭)。
就这样,媳妇的行为感动了乡亲们,大家七凑八凑给媳妇立了个行孝碑。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个媳妇,并仿造她孝敬老人,把谷煮熟,碾成米,一则可以使老人延年益寿,二则主要是告诫后生要孝敬老人。就这样,泡米饭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