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人物——王全有
王全有 (1911-1983年)王金庄乡王金庄二街人,历任二街党支部书记兼邯郸地委委员、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当选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他去世后第二年,涉县县委、县政府又授予林业功臣"光荣称号。
王金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石厚土薄,自古就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之称。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王全有于1969年春带领全村1200名劳力,肩扛铁锤、钎爬上桃花岭劈山修路。第一段工程要斩断矗立百丈的断头崖。过去,此崖上断送过许多人命,王全有腰系麻绳,飞身半壁,一口气干了9个小时,在崖上打下了第一个炮眼,他说"就是摔死我,也不能再让子孙后代行路难。"短短4个月,就削平11个山垴,修通13华里长的盘山公路,使汽车开进了王金庄。
王金庄地少在全县出名,王全有带领200多人的治山专业队,驻进岩凹沟,劈土造田,荒山陡坡石厚土少,每造一块地就要垒两丈高、一里长的双层石堰,挑近万担土。把石头在沟底砸碎,搬到陡坡上,在梯田外层垒大石,中间填碎石,然后从石缝里抠土,从山垴上刨土,担到梯田里。土石杂在一起,就用筛子过。王全有告诉大家,收工时都把鞋里的土倒在梯田上。隆冬季节,大雪封山,王全有和大伙还在五丈多高的悬崖峭壁上搬石运土,垒堰垫地,八天修了一块"天门悬田"。整整7年,王全有带领专业队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田的功夫,在岩凹沟57条陡坡峻岭上,垒起总长250公里的双层石堰,造出4000多块共500多亩高标准梯田,老百姓说:"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1970年,王全有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在大南沟兴建一座小型水库。没技术,他就和老石匠李天顺身背干粮,两次冒雨步行60公里,到古台水库去取经。没有资金,他带头捐资凑款,没石灰自已烧,搞浆砌无砂子,就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往返20公里,从龙虎河里背来12.5万公斤砂子,没有水到武安县七水岭村挑。规定每人一天挑两担,王全有挑三四担。经两年零一个月的奋战,搬运了7万立方米的碎渣乱石,建成一座13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并开凿和浆砌4公里长的盘山渠道,建塘坝16座,挖水窖433眼,开凿引泉石槽2.5公里,打井19眼。
1974年,在河滩上砌涵洞造良田,其中双洞2000米,造截流坝9个,建石拱桥3座,造良田244亩。1977年在村前修建了一座容量9000立方米的大水池。并植花椒树30万株,可获经济收入100万元;植松柏树22万株,使王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88年1月,联合国世界粮食署评估团的专家到王金庄参观梯田时赞叹地说:"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handan_shexian.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zhaopengli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095088693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09508869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