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人吃鳝鱼和一般的地方有所不同,除了炒、煨、蒸、炖、烩等做法外,最喜欢做皮条鳝鱼,这种烹饪鳝鱼的方法恐怕是沙市人的独创。
皮条鳝鱼,又称“竹节鳝鱼”。它用剔去脊骨刺的鳝鱼为主料,将鱼切成寸段后挂糊浆,先后用三道不同温度的热油汆炸,及至皮酥,再挂上糖醋汁,装盘即成。皮条鳝鱼色泽金黄,外酥内嫩,香醇可口,是荆沙地区的一道名菜。
皮条鳝鱼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监利人(监利是属荆州管辖的一个县)朱方哲被朝廷委派到台湾就任宜兴县令。刚赴任就遇上了一件极挠头的事,生事的竟然是水中的黄鳝。原来,黄鳝喜水,又在泥中穴居,因而水稻田里多出鳝鱼。台湾的土著人是不吃鳝鱼的,鳝鱼的大量繁殖,也就日见其患,因为黄鳝打洞钻穴每每拱塌田垅,农人乡邻常常因田界坍塌酿成纠纷。朱方哲探明原由,心想,要息事宁人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是大量捕杀黄鳝,可当地人不知黄鳝可食,又不愿费工费时去捕捉,于是他想出一条妙计。这一日,又有田界坍塌引起纠纷,朱方哲传令事主及所有牵涉在内人员,每人各捕十条黄鳝进县衙候审,届时不往者罚银三钱。一时间,这一地界上的老百姓纷纷下田捕捉黄鳝,到了限令当日,各人便将所捕黄鳝集中到了县衙前的大水缸中。
此刻,朱方哲已经调集县城中几家大饭铺、客栈的厨师齐聚县衙,他一面吩咐师爷对候审乡民训示乡规民约,一面亲自督促指导厨师宰杀鳝鱼,依沙市皮条鳝鱼的做法烹制。待双方的乡规民约签订好后便请众人用饭,众人见此菜色香味具佳又是县太爷亲自主办,于是个个饱食一顿。待人们正要称谢而去之时,朱方哲叫人拿出了黄鳝头尾骨刺摆在大家面前,经他一番说道,瞠目结舌的人们才知道,那吃得还想吃的美味佳肴居然正是惹祸招灾的黄鳝!从此,皮条鳝鱼就在当地流传开来,而这一带因黄鳝拱塌田界引起纠纷的事端就此消逝。
目前台湾的宜兴地区还做不做皮条鳝鱼已不得而知,只知道荆沙地区仍然视皮条鳝鱼为上等好菜,因为它实在是太好吃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